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大陸專家赴臺把脈 贈臺熊貓或用人工受精方式繁殖

2016年03月11日 09:12:06  來源:
字號: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都已性成熟。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台灣網2月7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四川臥龍熊貓繁殖中心專家黃炎、周應敏6日傍晚抵達臺灣,為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的配對繁殖情況把脈。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安家的“團團”、“圓圓”都已性成熟,園方原擬優先用“自然交配”方式繁殖。周應敏是熊貓人工繁殖專家,這次赴臺起碼要住上一個月,“團團”、“圓圓”的人工受精似乎勢在必行。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今年6歲的“團團”、“圓圓”都已性成熟。其中,“圓圓”食欲量下降到只剩平時的3成,即每日只吃3公斤左右的食物,5、6日都不斷發出“羊叫聲”,尾巴也高高翹起,發情徵兆已進入中期。未來“圓圓”如果發出“吱!吱!”的叫聲,就表示它的發情指數達到最高。

  臺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趙明傑表示,“團團”目前重129公斤,“圓圓”118公斤。“團團”赴臺後不僅增重十幾公斤,睪丸也逐漸變大。“團團”性成熟後的首次發情季,園方以“自然交配”優先,人工受精勢在必行,預估成功率可達6至7成。

  臺北市立動物園熊貓繁殖計劃召集人張志華表示,每年2至5月是熊貓繁殖季,發情期僅兩周,交配日只有2、3三天。據悉,“團團”、“圓圓”以自然交配優先,而相關的人工受孕計劃也已向有關方面提出申請。人工受精要等“團團”、“圓圓”自然交配兩次後,觀察雙方的交配姿勢與射精情況後再決定期程。

  臺灣動物管理員平日對“團團”、“圓圓”進行糞檢和尿檢,並組織每日例行訓練。園方持續觀察“圓圓”的內分泌情況和外陰變化,並做陰道抹片檢查上皮細胞的狀況,這也是推斷熊貓是否發情的指標。

  臺北市立動物園定期對“圓圓”進行腹部超聲波檢查,為它未來懷孕期間的監控做準備。動物園針對“團團”制定按摩睪丸訓練計劃,除了刺激它發育,也希望未來能以自然的方式採集精液。(台灣網 陳佳慧)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陳佳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