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九二共識”構建兩岸和平基礎

2012年11月27日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昨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意味著雙方在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構築了政治互信的基石。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同胞無法享受到和平紅利。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在“深水區”勢必遇到更多的分歧和困難,兩岸雙方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一個中國框架的共識。

  評論摘編如下:

  今年是“九二共識”20週年,繼香港、臺北等地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後,昨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回顧“九二共識”的起源、形成過程以及對推動兩岸協商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共十八大報告也強調: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這是中國共産黨首次將“九二共識”寫入黨的工作報告中,表明瞭對“九二共識”的高度重視。在1987年兩岸阻隔40多年後,臺當局終於抵擋不住老兵們要求返鄉的強烈呼聲,而打開了登陸的閘門。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臺灣和大陸分別成立了海基會和海協會。1992年10月底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後雙方通過函電,確立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的精髓和核心價值是“一個中國”,兩岸協商屬於國內事務,非主權國家之間的外交行為。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意味著雙方在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構築了政治互信的基石,使兩岸協商得以展開。

  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1993年標誌著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後首次接觸的“汪辜會談”;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2005年化解國共一甲子恩仇情仇的兩黨主席的會晤;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2008年兩岸恢復中斷了9年的事務性協商。一言以蔽之,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同胞無法享受到和平紅利。在島內,不管哪個政黨“執政”,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會使兩岸交流失去重要前提,後果不堪設想。 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協商在“深水區”勢必遇到更多的分歧和困難,所以,兩岸雙方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一個中國框架的共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