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安林:對“九二共識”的再思考

2012-11-22 10: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20日刊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的文章,論述對“九二共識”的再思考。文章指出,“九二共識”是在兩岸雙方存在政治分歧情況下所達成的共識,是兩會之間的共識,也是兩岸之間的共識,它是歷史事實,是兩岸現實發展的需要,更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20年來,內涵與外延將在既有基礎上不斷得到豐富與提高。

  全文摘編如下:

  “九二共識”是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為了順利展開兩岸之間的事務性協商而達成的兩會會談的前提與基礎。歷經20年的風風雨雨,“九二共識”不僅是兩會接觸、協商與簽署相關協議的基礎,而且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將是未來兩岸政治對話和協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建設的保障。

  一、“九二共識”是在兩岸雙方存在政治分歧情況下所達成的共識

  20年前兩岸兩會所達成的“九二共識”的歷程表明,兩岸雙方在“一中”原則上存在共識,但是在“一中”的具體內涵上存在分歧。所以,“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事實上有兩個重點:一是雙方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二是雙方都表示兩岸在未來一定要走向統一。同時雙方也都同意,對於一個中國的具體內涵存在分歧,因此,大陸主張不去做共同的書面表述,即“一中不表”,只要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即可。當然,臺方將共識表述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二、“九二共識”是兩會之間的共識,也是兩岸之間的共識

  海協會與海基會作為兩岸官方分別授權的民間組織所進行的協商與談判,實際上就是兩岸公權力部門之間的協商。在1992年香港會談後都分別向各自的主管部門彙報,在取得授權後再彼此進行函電往來,最終達成“九二共識”。因此,兩會協商就是兩岸之間的協商,兩會之間的“九二共識”就是兩岸之間達成的共識,就是當時兩岸執政方達成的共識。儘管達成共識時臺灣方面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大陸方面共産黨是執政黨,“九二共識”也不能僅僅稱之為“國共共識”,而是“兩岸共識”。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當然也不能以政黨輪替為藉口,否認“九二共識”,更不能將“九二共識”等同於“國共共識”。

  三、“九二共識”是歷史事實,是兩岸現實發展的需要,更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九二共識”是歷史事實。“九二共識”是20年前兩會達成的共識,儘管雙方沒有就共識內涵正式簽署文件,即沒有“白紙黑字”,但只要閱讀兩會之間函電往來的文件即可發現雙方是達成了“共識”或説是“默契”或者説是“諒解”,這也是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的基礎。儘管“九二共識”四個字是2000年由蘇起所概括、在媒體上正式出現,但不能因此否認“九二共識”是在1992年所達成,因為任何歷史事件名稱(一般由寫史者給予概括)的出現一般都晚于歷史事件的發生,所以,不能以當時有沒有這樣的説法來衡量是否有這樣的事實。

  “九二共識”是兩岸現實發展的需要與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的保障。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出現是因為兩岸雙方都承認與堅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成為兩岸兩會恢復協商、簽署協議與制度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成為臺灣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甚至成為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保證。

  “九二共識”將是未來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的基礎。經歷臺灣2012年1月14日選舉的洗禮,“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地位得到更加鞏固與強化,也將是未來兩岸開展政治對話與談判、開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的核心基礎。

  四、“九二共識”的內涵與外延將在既有基礎上不斷得到豐富與提高

  20年來,“九二共識”內涵得到了擴大,表現在:一是“九二共識”在臺灣社會的普及化與深入化。二是“九二共識”的經濟化,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與前提。三是“九二共識”的民生化。

  未來“九二共識”內涵的發展將趨向於“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無論是“兩岸一中”還是“兩岸一國”的説法,甚至馬英九方面所提出的“一國兩區”,其重點都在臺灣與大陸同屬於一個國家,一個國家是“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素。而“九二共識”對兩岸和平發展及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外溢作用也將更加突出。(嚴安林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臺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