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把握兩岸和平主題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2011年10月12日 08: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它對中華兒女既有深刻的歷史紀念價值,又有長遠的現實激勵意義。香港《大公報》11日刊載評論指出,兩岸應勿忘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以積極的心態,為結束政治對立創造條件。並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同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評論摘編如下: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它對中華兒女既有深刻的歷史紀念價值,又有長遠的現實激勵意義:100年前,備受外強欺壓的中國人民為了建立統一、富強的國家而拋頭顱、灑熱血;100後,國力強盛、生活安穩的中國人民依然為了祖國統一大業而努力不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日前在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大會上就強調,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

  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是海峽兩岸同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統一而共同奮鬥的歷史,是聯繫兩岸同胞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辛亥革命的靈魂人物孫中山當年曾數度赴臺,鼓舞臺灣同胞發起“驅逐日寇、收復臺灣”的抗日運動,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更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孫中山在中國當時內憂外患的艱困時期,仍能排除萬難為振興中華、收復臺灣而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作為“後人”的我們,在現今兩岸關係出現大好勢頭之際,又怎能無動於衷?胡錦濤的講話正是呼籲兩岸中國人勿忘孫中山先生的遺願,應把反對“臺獨”、促進統一作為己任。

  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份子上臺後興風作浪,導致兩岸交流嚴重受阻,島內經濟一落千丈。臺灣百姓可謂嘗足了“臺獨”帶來的苦頭。

  然而,與主流民意相違背的政客終究是要被民眾遺棄的。3年前政績乏善可陳的民進黨下臺,國民黨重新主政,致力改善兩岸關係,簽署了15項協議:實施了全面三通,開放了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逐步消除兩岸關稅壁壘。兩岸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而兩岸關係這種過去60年來前所未有的大好勢頭,也為大陸和臺灣結束對立創造了歷史機遇。

  兩岸同胞都應以積極的心態,為結束政治對立創造條件。而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無疑是兩岸同胞最大的心願。早于2005年胡錦濤主席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會面時,雙方就達成5項共識,而其中一項就是“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而這些年大陸方面也向臺灣釋出了不少善意,包括同意商談敏感的“飛彈問題”,目的就是為了增進兩岸互信,為簽署和平協議鋪路,在統一大道上更進一步。

  孫中山是同受兩岸推崇的革命先驅,因此,兩岸同胞有義務、有責任為實現孫中山“振興中華,統一中國”的遺願而繼續奮鬥,並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同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