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學習先烈偉大精神

2011年10月10日 09: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時值辛亥革命100週年,回顧民族百年奮鬥史,緬懷先烈精神,有重要現實意義。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回顧了從辛亥革命開始中華民族抗爭的偉大歷史。社評表示,百年後的辛亥後代們,在先輩創造的優沃環境裏,表現信心十足、揚眉吐氣。作為華夏兒女、辛亥傳人,我們應該團結一心,向先烈學習,以不軟弱、不退縮,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維護國家領土安全與統一。

  文章摘編如下: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的槍聲像一聲驚雷,顛覆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發動武昌起義的隊伍,是當時潛伏于清朝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他們經過精密籌劃,一舉成功。起義隊伍擊敗清軍第八鎮部隊,佔領湖廣總督署,控制武漢3鎮並宣告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武漢發生的事件帶動南方各省,此後不到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5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次年1月1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宣告滅亡。  

  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偉大革命。以辛亥革命為起點,中華民族尋求獨立自主、民族統一解放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篇章。  

  100年來,無數革命志士仁人及國共兩黨的先鋒戰士,為了挽救積弱衰敗的民族,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瓜分,拋頭顱、灑熱血,以生命為代價為全民族福祉奮鬥。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令後代景仰;他們無私的愛國奉獻精神,值得後代永遠學習。  

  辛亥革命先烈是一大批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壓迫下首先覺醒的先輩愛國志士,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為代表。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們決然拋家離鄉、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活動。在清朝政府的捉拿及鎮壓下,先烈們不畏生死、百折不撓,四方奔走組織各種起義與反抗活動。他們追求的革命理想,正如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口號“復興中華”一樣,要使我們民族統一強大,民眾安享幸福生活。許多辛亥先烈革命一生,犧牲後默默無聞,甚至連一杯黃土尚不可尋覓。他們偉大的精神和人格,是中華後代學習的典範。  

  五四先烈也是一群和辛亥先烈一樣的偉大愛國者。“五四運動”在武昌起義之後的第8年發生,可以認為受到了辛亥先烈革命精神的影響。“五四運動”從北大開始,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教授與學生們一起上街遊行,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思想。他們為落後的中國社會進行新文化和新思想啟蒙。在先進知識分子的宣傳鼓動下,社會各階層積極響應,使“五四運動”迅速波及全國。由於軍閥鎮壓,“五四運動”最終失敗了。然而,五四先烈以更加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反帝、反封建的決心,推動了中國歷史大步前進,並催生出中國共産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拉開了序幕。  

  在8年抗戰歲月裏,抗日英雄們可歌可泣的事跡也激勵後代子孫們為國家、為民族奮鬥不息。這一時期內,國、共兩黨的精英們團結合作,攜手保家衛國,為我們民族奮發圖強、團結禦侮立下典範。當日寇步步緊逼,祖國大好河山危亡一線的關頭,國民政府號召“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激發全民守土抗戰的決心,使全國士氣為之大振;在共産黨方面,毛澤東針對戰爭形勢科學地分柝,提出“持久戰”戰略思想,則是指導全體軍民堅定信心,取得戰爭必勝的保證。“平型關大捷”與“臺兒莊大捷”兩場勝利,是國、共兩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打破日寇“不可戰勝”神話的經典戰例。抗戰中,楊靖宇、張自忠、“狼牙山五壯士”等無數英雄的形象,世世代代屹立在人們心中。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英雄和烈士們同樣值得後代懷念與敬仰。在兇惡的外敵侵犯朝鮮,威脅新生的中國和平與安全時,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發揚保和平、衛家鄉、扶助鄰邦的國際主義精神,毅然出國開赴前線,與當代帝國主義戰鬥拼殺。上甘嶺戰役尤其艱苦卓絕。那是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5次戰役,美軍為了與志願軍爭奪3.7平方公里的山頭陣地,歷時43天,以優勢兵力和裝備,削地三尺,卻始終未能憾動志願軍坑道陣地。黃繼光烈士就是上甘嶺戰役的優秀代表,他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上甘嶺一戰,中國軍隊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展示中華兒女英勇頑強,誓死戰勝邪惡之敵的英雄氣概與作風。  

  此刻,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回顧民族百年奮鬥史,緬懷先烈精神,有重要現實意義。  

  百年前的中國人,曾經被西方列強侮辱為“東亞病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百年後的辛亥後代們,在先輩創造的優沃環境裏,表現信心十足、揚眉吐氣。然而當我們昂首挺胸走向世界的時候,不能忘記先烈們的功勳與艱苦卓絕。環顧當前的世界,強權仍然環伺、宿敵野心依然未泯,中國領土有再次被外敵瓜分的危險;除此之外,海峽兩岸仍未統一,“臺獨”分裂活動時時囂張。作為華夏兒女、辛亥傳人,我們應該團結一心,向先烈學習,以不軟弱、不退縮,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維護國家領土安全與統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