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統一是對孫中山先生的最好紀念

時間:2011-10-09 15:20   來源:台灣網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昌打響。經過徹夜奮戰,中華大地迎來新時代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開創共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辛亥革命之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中國社會進步開始變得不可阻擋。8年後,五四運動爆發;10年後,中國共産黨誕生;38年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將辛亥革命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華民族昂首吐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隆重紀念辛亥百年,共同緬懷孫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人民頑強鬥爭的必然結果,它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的強烈願望。要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就要了解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中國人民在鬥爭中逐漸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首先要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只有推翻清王朝人民才能獲得解放和幸福。孫中山順應民意,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在中國樹立起一面民主共和的旗幟。辛亥革命不僅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它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而且推動了中國人民思想解放,在人民群眾中傳播了民主主義思想的種子,使民主和科學理念深入人心,為五四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援者和忠實繼承者,始終把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視為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如今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正在實現和平崛起。我們相信,再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孫中山先生及所有革命先驅們憧憬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到來。

  建設一個統一、民主、富強的中國,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的共同期盼,也是辛亥革命先驅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孫中山先生一直以最堅決的態度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他曾告誡説:“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孫中山先生的真切感言,到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孫中山先生的“要使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遺教至今語重心長,仍然在耳邊迴響,兩岸尚未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傷痛。要知道,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完成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在新的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的崇高歷史使命。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香港、澳門已經順利回歸祖國,並保持了繁榮穩定。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絕不允許改變。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能阻擋的歷史潮流。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已經成為當代的歷史潮流。希望能夠以辛亥革命精神為感召、國家復興為己任,發揚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統一多做貢獻,這也是我們對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最好紀念。  (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