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百年 兩岸應增互信促一統

時間:2011-10-10 08:26   來源:台灣網

  今天是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日。100多年前,在偉大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讓我們來重溫那段歷史,向為爭取革命勝利而英勇奮鬥、流血犧牲的志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成為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其次,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也沉重打擊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再是,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為中國現代化進程開闢了一條通路,斬斷了中國社會任何後退的可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也在中國人民中産生積極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覺醒、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它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促進了民主共和思潮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也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國家只有強大才有未來的理念。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一些先進分子經過辨別、思考、開啟了中國進步之門。辛亥革命不僅建立了亞洲地區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還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於亞洲共和國體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

  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度。還在於在反帝、反封建兩大要務中,帶來了多方面的社會變革,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成為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為中國以後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也應看到,辛亥革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結束。這是當時中國新舊社會勢力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也是中國還不成熟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從正反兩個方面教育了中國的先進分子,起了某種階梯和推動作用。10年後中國共産黨應運誕生,有了中國共産黨,中國的面目為之一新。

  民族認同凝聚兩岸

  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這場革命不僅使麻木的國民思想逐步得到解放,更以強有力的實際行動,極大挽回了民族尊嚴,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使整個中華民族開始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反封反帝中去。優秀的中華兒女在爭取民族解放的偉大過程中,以堅強的民族魂塑造了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最為牢固的民族情結,正是我們祖國團結一致的強勁動力。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思想遺産,也帶給我們深刻的現代啟示。它告訴我們,臺灣與大陸是一家,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是海峽兩岸同胞為著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統一而共同奮鬥的歷史,是聯繫兩岸同胞之間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辛亥革命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記憶、共同的精神激勵。

  孫中山思想最具突出的現實意義有二項:一是民族平等和國家統一思想;二是關注民生幸福、實現國家富強的理念。兩岸應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交流平臺,增進互信,推進統一。

  在孫中山的思想中,民族認同、國家統一富強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回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黨人歷經多次起義失敗而始終鍥而不捨,不斷追尋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終於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他們的努力和實踐,足以啟迪後人。

  今天,我們回眸辛亥革命的歷史,我們更加堅信:民族情更深,明天會更好!但是令人看到,今天的中國還沒有統一,一個臺灣海峽,將骨肉同胞分裂于兩岸,實在感到痛心。但是兩岸的民族認同,使祖國大陸對於港澳臺地區始終懷有親人般的感情,始終給予極大的關懷和幫助,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寬容和肯定。港澳臺地區和祖國大陸同宗同族,血脈相連,永遠不會分割,也不能分割。香港和澳門已經相繼回到祖國懷抱,並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擁有著更好的明天。

  祖國統一大勢所趨

  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産黨人繼承他的革命精神,與一切忠於他的事業的人共同努力,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積極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正開創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特別是改革開放30餘年來,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國正在實現新的和平崛起,日益對人類社會産生巨大影響,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岸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2008年,國民黨再次上臺執政,島內發生了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變化,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協會和海基會共簽署了15項協議並達成2項共識。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

  祖國統一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血濃于水的民族認同是任何外在強權都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從兩岸“三通”的實現中、從臺灣民眾對於所謂“公投”的抵制中、從“臺獨”勢力的日漸虛張聲勢中,可以具體而深刻地看到這種民族認同的存在,看到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看到血脈相連、榮辱與共的兩岸感情。這才是真正的民意,這才是歷史的潮流,這才是大勢所趨。

  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極大影響著各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民族團結則興,民族分裂則敗。我們應當銘記孫中山先生的教誨,“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爭取國家和平統一,共謀民族復興大業。

  今天,兩岸對辛亥革命歷史的共同紀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兩岸中國人都應以振興民族復興大業為己任,求同存異,形成共識,增進共信,共謀發展,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和完整比什麼都重要。

  回首往昔,歲月崢嶸。展望未來,豪情滿懷。孫中山先生百年前的話語“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至今仍擲地有聲。兩岸中國人應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台灣網網友 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