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讓歷史“浩浩蕩蕩”下去

2011年10月10日 08:1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海峽兩岸今年紀念辛亥革命達到史上高潮。辛亥革命是檢視當代兩岸關係的歷史工具,它提供了一套參照,供兩岸的人們共同省思。

  對1911年發生的那場革命,兩岸當局都曾有不同的論述和詮釋,但孫中山所説:“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豈不早已説明瞭他對歷史觀察後所下的論斷?

  歷史是延續的,不能切割來看。中國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後被打破,孫中山的理想卻始終未能完整實現。

  看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今天兩岸的學者逐漸理出了頭緒,認為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和《建國大綱》正體現于鄧小平指明的走改革開放之路,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後,在大陸政、經和社會體制轉型過程中,“和諧社會”的核心隱然指向半個多世紀前孫中山的建國理想。

  兩岸的人們必須坦然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孫中山的理想是否在中國徹底實現?中山精神在中華大地上萌發出新芽了嗎?

  在臺灣,融合三民主義、自由主義和新儒家思想,在20世紀創造了經濟奇跡,還有城市化和民主化浪潮。

  在大陸,波折中也摸索出新路子。今天,可以重新認識孫中山的建國理想,並吸納到當代中國建設的“中國特色”理論之中,這是目前已看到發端的可喜趨勢。

  但並非沒有阻礙,兩岸無法共同紀念辛亥革命,在史觀上存在關鍵的差異,這也正是目前兩岸發展進一步關係的鴻溝。筆者認為,兩岸紀念辛亥革命,應汲取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和目標,從中化異求同。以誠懇面對歷史的態度,才可能找到兩岸的共同點,進而從過往的歷史中找到對未來的指引。

  辛亥革命對兩岸而言都不陌生,重要的是,人們從盛大的紀念中學到什麼?我想應該是讓孫中山的建國理想早日在中華大地得以實現,找到一條可以延續歷史傳承的脈絡,讓歷史可以“浩浩蕩蕩”下去。

  寄語兩岸,珍惜辛亥革命所象徵的共同基礎,氣度恢宏地眺望將來。讓孫中山的理想在中華大地上以喜劇收場吧! (臺灣 王超群)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