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錶 要救股市先救經濟

2008年09月10日 14:01:00  來源:
字號:    

  臺灣股市前天大漲三五一點,昨天大跌二三三點。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一日行情,曇花一現。當局正在苦思救股市,但倘若經濟的氣勢與信心皆拉不起來,股市亦無支撐。畢竟,經濟問題不只是股市問題;陷於經濟困境的也不只是股友,而是全民。
  
  全球景氣陷入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泥淖,幾乎已經是國際共識,各國的振興經濟方案紛紛出籠,就位剛滿百日的新當局卻因“財經首長”搶功心切、各自為政,政策出招淩亂分散,第一波勉強出手的八大振興景氣措施,股市竟是以連續重挫五天回應,政策威信盡失。有此前車之鑒,當局再出手,就要謀定而後動,目標清楚、行動一致,不再左顧右盼。
  
  從實體面觀察,社論認為,全球景氣進入下滑坡道,是臺灣經濟走疲的主因,亦在預期之中,須持續關注的是臺灣出口成長降幅及分項産業的競爭力,是否出現惡化之勢,而目前尚無跡象;再看物價漲幅、利率、匯率及房市價格的波動幅度,亦相較多數鄰近地區為低,顯示島內總體經濟情勢相對穩定;至於低迷的島內需求,實已持續多年,反映的是人民信心,過去八年因經濟鎖臺而民心失離,如今主張鬆綁的新當局也未能收攏,又逢外需不振,已再無屏障遮掩,再不正視,將有失控之虞。
  
  尤其,悲觀的氣氛就跟樂觀的信心自我實現一般,持續的不景氣也會像野火燎原而一發不可收拾;畢竟,總體面的不景氣顯現的僅是供需週期的波動,但個體感受到的是直接的痛苦,在企業是萎縮、歇業甚至破産,到了個人就是收入減少、生活品質下降、失業,進而波及到家庭,再轉換為自殺、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當景氣波動幅度愈大、持續愈久,其衝擊也愈強、愈廣,當産業體系因個體退場而瓦解、社會安全因對立升高而失序,經濟體系也將失去彈性,再無迎接下一波景氣的能力,實不能等閒視之。
  
  因此,社論認為,當局此時必須要有對策,但其對策不是逆勢而為,那是浪費子彈,例如人為干預股市,反將愈陷愈深;也不是亂開藥方,甚至乘亂夾帶,那是以短害長,代價不貲,像是討論中的五年免稅擴大適用、證交稅下降等,除了效果存疑、並有爭議,更令租稅改革失去正義,破壞“賦改會”的租稅改革大局;為今之計,應是處此非可完全操之在我的國際經濟逆境之中,儘量保留臺灣經濟的元氣,所用之策如須預支未來,亦應以長害最小或可控為度。
  
  在具體作法上,雙率及物價的持穩是基本要求,以提供全民安定的經營環境,避免雪上加霜;進行中的鬆綁及重建計劃,亦不能因景氣波動而放緩,這些都是迎接景氣再起的利器;現下最緊要的,則是全力穩住人民的信心,並以降低不景氣波動幅度、防止不景氣擴散後遺症為優先;“一降一防”不需花稍的招數,只要當局實在的作為,重點就在於以擴大需求,因應及緩解經濟邊緣人的痛苦。
  
  社論指出,從民眾所得結構的M型化角度而言,這也是必要的M型對策;畢竟在M型中右端的中高所得族群,也是擁有高儲蓄者,具備抵禦不景氣寒冬的能量,當局的擴大需求方案確可適度挹注經濟活動,降低打擊面;但現今的問題在於當局有錢卻花不出去,效果也就顯現不出來。
  
  對於M型中左端的中低所得者,當局已提出工作所得補貼方案、照顧弱勢族群對策等;除此之外,目前更要關注的是中小企業動態及失業情勢。中小企業對景氣最敏感,資金週轉是成敗關鍵,當局應整合現有輔導措施,助其度過難關;另七月失業率已因季節性因素走高,八、九月還將再攀升,但當局顯然還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失業是經濟惡化之始,也是社會失序之源,當局必須及早防範,就業媒合機構的強化、在職訓練能量的擴充、預防惡性倒閉的查察及失業給付的補救措施等,都要上緊發條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