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面臨經濟棘手問題 窮與分配成最大挑戰

2008年03月23日 13:39:00  來源:
字號:    

  年初的“立委”選舉從政見到投票結果,都證明這是一場結結實實的經濟戰爭。過去十年,包括屏東縣、高雄縣、宜蘭等六個縣市,可支配所得都大幅滑落。高雄縣萎縮8.4%位居變窮縣市之冠。民進黨此次在傳統高高屏票倉,領先幅度不能拉大,甚至逆轉敗,證明吃飯問題大過抽象的意識型態,成為人民最痛。

 

  在這個全球化大潮席捲,經濟版圖劇烈重組的時代,臺灣人民22日用選票放棄“鎖臺”當局。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文章説,馬英九能不能領導臺灣,在亞洲、全球經濟版圖站上一個位置,在高通膨的惡劣環境裏,改善人民生活的困境。走出去的好處,能不能擴散到走不出去的人民,“窮”與“分配”是新“總統”上任的最大挑戰。

 

  臺灣22日的票數,加上“立法院”國民黨的絕對多數,臺灣有如回到國民黨當年規劃“亞太經貿中心”的時代。兩岸開放的拿捏,甚至時間表,國民黨將負起責任。

 

  文章指出,開放不再是問題,對馬英九而言,最大的財經挑戰反而來自於內部。相對於亞洲各國及地區經濟的高速成長,臺灣現今的經濟情況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窮”。臺當局債臺高築,人民薪水追不上物價上漲,大學畢業生起薪比起十年前還低。馬英九想要以“愛臺十二大建設”,撐起臺灣未來八年經濟成長率6%,帶動全民收入。問題是當局舉債的空間馬上就要到頂了,馬英九接手的是一個沒有錢的空庫。學者形容,臺灣現在的財政狀況處於一種“虛不受補”的體質,任何人不解決債務問題,所有該做的建設,一件也做不了。

 

  從“鎖臺”到開放,馬英九也必須面對伴隨全球化而來的貧富差距。

 

  文章還説,這次讓馬英九之所以大勝的南臺灣經濟困境,問題顯然不會隨著中國大陸包機直航,擁抱全球化就解決。如果不肯正視全球化中的弱勢族群,改良稅制或産業政策,此問題終將反撲。

 

  文章最後總結,從大環境來看,馬英九即將面對的是棘手的全球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臺灣過去幾年仰賴出口産業獨撐經濟,如今支柱缺角,新當局必須找出新支撐。而面對通膨問題,臺灣除了提高生産與能源使用效率之外,別無他途,這些都需要新當局的魄力與智慧。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