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正視大陸發展 期盼當局儘速放寬兩岸通商管制

2008年03月19日 10:47:00  來源:
字號:    

  臺灣《蘋果日報》今天刊文説,在經濟成長、社會平等與永續環境之間做出平衡考量,是領導者責無旁貸的歷史重擔,談競選政見既要談政策內容也要有遠見,更要以蒼生為念才能夠打破畏縮排他的保守心結,掙脫出歷史糾葛的枷鎖。

  不容人力隨意移動

  文章認為,首先要避免的錯誤就是不被短線利益的盤算所輕易淩駕,因而平白葬送經濟力量的累積發揮,尤其要掃除特權與保護主義的幽靈;其次,臺灣就是立基於民主、人權與經濟自由的普世價值下來發展,由此而衍生出追求創新與積極進取的經濟活力,這是思想自由與行動力的整體呈現,同時也是重建臺灣經濟自信心的重要來源。

  “三通”政策是早在1986年就已經雛形完備,兩岸的貿易順差更間接促成臺灣的經濟成長;而這些年來臺商和跨國企業在兩岸的分工佈局其實也已經完成。因此現在還要進行的“三通”規劃,重點應該擺在:如何鼓勵體質完善的臺商和跨國企業主,在經濟管制措施鬆綁以及兩岸願意對話的氣氛中,去重新審視以臺灣來做為國際供應鏈的一環,是否還有進一步可以提升深化的加值創造!

  推動共同市場是否面臨廉價勞工來臺灣搶飯碗呢?文章分析指出,其實在環保要求與勞動條件的差距下,兩岸商業經營環境並不同,因此各自專業化後的生産分工與其提供的工作性質自然有別。何況歐洲共同市場推動的起初十幾年裏,或者是現在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都不容許人力的隨意移動!臺灣要有信心在更開放的國際分工架構下,讓絕大多數人都晉陞為有技術輸出能力的工作者,也讓臺灣的剩餘資金有獲利的管道。

  其次,最近十年來,臺灣從“戒急用忍”的道德式呼籲,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務實主動,卻不幸掉落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行政專制,動不動以查緝資金流向或是否有傾銷為由施壓,因而走進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回頭路。當局應該把企業外移視為階段性“國力”的延伸,不應該任意予以污衊阻擋。臺灣應正視中國大陸持續穩定發展的事實,讓臺灣企業善用大陸的生産能量與內銷市場,因為部分企業的外移才能激發更深層的國際分工與競爭壓力,當各地區的臺灣企業持續有獲利時,臺灣也才能永續生存發展。

  務實創造經濟加值

  文章呼籲,新當局應儘速放寬兩岸通商管制,讓臺商往返于兩岸不便利再降低,也讓在大陸製造的財貨方便運送;未來臺灣更應善用優勢,做歐美國家與中國大陸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與區域政治上的橋梁,發展成為e化的全球運籌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