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行政部門阻撓市場開放 拖累臺灣競爭力

2008年03月18日 15:28:00  來源:
字號:    

  臺灣競爭力這幾年明顯衰退,最近聯合國貿易開發委員會公佈資料,臺灣在外資吸引力排名,連菲律賓都不如,很多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臺灣競爭力一直在退步當中,民間活力這幾年雖然也略有退步,但行政部門仍是拖累臺灣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

  臺灣是個外部導向經濟,在六、七零年代,臺灣是率先使用外資的地區,其他東南亞國家七、八零年代開始,也紛紛傚法,近年來甚至超過臺灣。

  臺灣《中國時報》文章認為,有些地方不是臺灣退步,而是別的國家和地區進步的比臺灣快,有些管制臺灣雖在鬆綁,但別人鬆綁的比臺灣快,改進的比臺灣多。競爭力衰退幾項重要指標,如金融健全度、財政赤字、勞動市場、智財權保障等項目,這些都是臺灣當局該好好響應、改進的。

  在中國大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後,近年經濟快速崛起,兩岸經貿活動頻繁,臺灣如果對大陸築起經貿障礙,就會對設籍在臺灣的外商與臺商造成極大不便,形成臺灣吸引外資的障礙,甚至成為臺灣人民生活上的障礙。
 
  文章不否認海峽兩岸之間,存在非經濟因素,但如果臺灣在考慮大陸政策開放時,沒有先把成本效益評估等經濟因素先做考慮,就貿然將政治因素加進來,把臺灣安全的帽子扣上,兩岸政策變得沒有討論空間。

  從經濟學的觀點,市場如果愈大,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就會愈多,開放貿易當然會對島內生産者帶來一些衝擊,但不是因為這樣,就把市場關起來,如果只看到衝擊的一面,就把市場開放的好處一併放棄,經濟就難免走向停滯,當局不該去阻擋市場開放,這是“鎖國”政策。

  文章強調,臺灣沒有一個産業是非要不可的,産業的生存必須取決於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就該退出市場。當局該做的,是保障産業勞動者與勞工,畢竟産業沒了對勞工生存是很大的威脅,但照顧勞工與照顧産業是兩回事,當局提供失業保險,給予勞工第二專長訓練,農業發展基金協助農業轉型,至於産業的調整,那是企業家自己該做的事情。

  公務人員在推動市場開放時,會有來自於企業的反對壓力,金融市場開放也會面對市場不確定風險的提高,這些壓力是可以預期的,但不能因為這樣,制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配套措施,畢竟隨便一項漫不經心的規定,都會造成貿易障礙,美國與歐洲商會每年白皮書裏面,就舉出上百個這樣的例子。例如BMW、賓士汽車賣到臺灣,當局居然規定要在臺灣做碰撞測試,這樣典型不符合國際慣例的規定,不是造成進口商額外的進口成本嗎?

  從經濟學觀點,市場只有競爭、沒有合作,透過競爭把沒有競爭力生産者淘汰掉,並且增加消費者福利,WTO貿易政策檢討機制,OECD也有個産業競爭委員會,顯示這些國際組織是鼓勵業者競爭的。但業者間的合作,可以是技術的合作與授權也可以是投資的合資行為,兩岸在産品規格與研發上絕對有合作空間,市場擴大所帶來的競爭與合作機會是非常大的,陸資總有一天開放來臺投資,透過彼此接觸,陸資與臺資在競爭外,會衍生出很多正面的合作關係。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