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凱雷危機警示:臺當局不可忽視私募股權基金

2008年03月17日 09:06:00  來源:
字號:    

  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旗下的凱雷資本公司上周爆發債務違約危機,瀕臨倒閉,再次重創尚未從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中複元的金融市場信心;引爆次貸風暴的證券商貝爾斯登茍喘數月,終於上周不支倒地,面臨被併吞或清算的命運。據臺灣《經濟日報》社論説,從去年4月次貸風暴延燒至今,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掀起的系統性連鎖效應一個接著一個蔓延;而凱雷資本最新揭開的隱疾,是私募股權基金的長期低度監理問題,且與臺灣密切相關。面對私募股權基金在金融體系的角色巨獸化,“行政機關”該為它立個起碼的規矩了。

  很多跡象顯示,由次貸風暴引燃的全球金融危機尚未落底。儘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歐洲中央銀行及日本中央銀行等多次聯袂出擊,以降息、直接注資及協調同業等為金融市場注入資金,期能化解流動性快速耗竭的市場危機;不過,全球資産的市場價值不到一年間蒸發數兆美元,絕對不是注資數千億美元就能輕易善了的。除了投資人認賠出場、繼續持有至到期之外,其中很多蒸發的資産價值是由金融機構昔日提供的信用撐起來的,甚至是一再重復使用的信用;如今這些信用隨著資産價值縮水而化為烏有,過度擴張的金融機構自然面臨流動性緊縮風險,且會一步步向外蔓延。因此,全球央行救市的行動還會更多,但療傷期也會跟著拉長。

  社論分析,去年以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景況,大致呈現的就是系統性連鎖運作的結果。金融危機先從發行次貸的券商及融資公司,燒向研發並購買次貸衍生性商品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資金全面撤離下,危機又往債券市場的參與者擴散,甚至波及政府公債的流動性。如今,信用緊縮的效應正襲向大量依靠金融機構貸款運作的避險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不只多家中小型避險基金已經清算結束,大型私募股權基金旗下事業也紛紛中箭落馬,挂著凱雷名號的凱雷資本正是其中之一,而全球私募股權基金龍頭KKR旗下控股公司發行的商業本票,更直接遭到信評機構降低信用評等,更不利其調度資金。

  文章説,與貝爾斯登、英國北岩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同的是,私募股權基金是集結私人資金,運用高財務杠桿進行事業投資,類似創投事業,是金融體系裏資金的需求方,通常不被視為金融機構;因而除了規範資金募集者行為,沒有受到類如金融機構的高度監理,其財務透明度向受議論。可是,前幾年全球流動性氾濫讓私募股權基金的操作愈來愈大膽,財務杠桿倍數愈放愈高,並因常以上市公司股票為擔保,也將高杠桿操作的風險引入股市。此外,私募股權基金多以投資事業之名向金融機構借貸,因而金融機構表面上債權分散,實際上卻已可能超限;加以這類基金偏好多層次投資架構,不易追本溯源,在在加大了債權機構的風險。

  自凱雷集團表達收購日月光股權以來,臺灣開始關注、研究私募股權基金的商業模式及影響,並決定採取展臂歡迎的政策態度,尤其是在金融機構的移轉上;在監管態度上,當局偏重被投資事業的資本弱化及公司治理要求,但也僅止于限制公司舉債上限,相對在敏感、特許産業安全的顧慮上,不及一些地區積極。凱雷資本爆發問題,除了觀察凱雷集團能否與其完全切割之外,更進一步暴露了私募股權基金在金融體系快速增長的特殊角色,金融監理機構除了救火、滅火之外,還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例如研究金融機構與私募股權基金間的往來模式及規範;臺灣經濟如此淺碟,禁不起太大的震蕩的。

  眼看著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金融震蕩,臺灣當局的制式反應都是:影響有限。但從臺灣金融機構在次貸風暴受損的規模,由初期的二、三十億元,半年之後竟以十倍速擴大到二、三百億元,而且可能還會持續認列,就可充分看出臺灣金融機構的僥倖心態,風險控管能力的可信度亦令人質疑。

 

  社論最後表明,呼籲臺當局,針對一些地區最近提出的強化金融監理方案,研擬相應的對策,讓這波的損失不是白繳的學費;再次提醒當局,不要重蹈次貸覆轍,低估私募股權基金信用危機,它牽動的層面也不容小覷。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