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當局喊窮坐視不理 任委外研究荒腔走板虛耗金

2008年03月20日 10:07:00  來源:
字號:    

  臺灣官方委外研究品質粗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經濟部”、“經建會”等單位的現象,近年來臺灣的報告品質日益粗糙,加上審查單位管理日益鬆弛,終於出現荒腔走板的事情。

 

  據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説,臺“經濟部”日前公佈的一份委外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台幣長期盯住弱勢美元下,二○○一至二○○六年臺灣貿易條件惡化,累計損失達八千八百億美元。這樣的報告只要稍具經濟概念的人一看便知有問題,因為八千八百億美元相當於臺灣兩年的GDP,若損失如此龐大,臺灣經濟早已崩潰,惟官方審查機制居然未發覺,還直接引述,其荒唐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而且這絕非單一事件,只是不巧被發現而登上媒體版面而已,其他未曝光的荒唐事跡恐亦不在少數,當局各部會每年各自編列逾億元的預算委外研究,無異是浪費人民的血汗錢,午夜夢回,主事者豈能無愧?

  臺當局“委外研究”起于一九六○年代,主因早年當局人力編制有限,且具有大學及研究所學歷者不多,因此只好委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以供臺當局決策參考。惟如今當局人力充裕,以“經建會”而言,六成具有研究所學歷,早應自行承擔起研究的責任,但近年“委外研究”仍居高不下,花費億元的預算與所得到的成果,實在不成比例。尤有甚者,最後存參而束之高閣者十有六、七,如此不具效率的“委外研究”模式,若于私人企業,恐怕早已不復存在,當局天天喊窮,但“委外研究”出手依然大方,真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臺灣各部會何以長期存在這樣品質低落的報告,猶未能有效改進呢?主要在於官方的政策向來需要學術機構的背書,有了“委外研究”報告的論述,各部會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表示:這是經過評估的,至於評估是怎麼做的?準確與否?也就不是臺灣官方所關注的重點了,臺灣官僚體系的目的取向與學界貧乏的研究熱情,年甚一年,因此錯誤百齣的報告、荒唐可笑的結論便散見在各式當局委外研究中了。

  社論指出,舉例來説,臺灣一份研究“金磚四國”的報告最後建議應加強拓銷俄羅斯及印度,另一份研究失業的報告最後建議當局推動就業創造型産業,還有一份研究歐盟東擴的報告則建議當局拓銷東歐並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再如研究環境經濟的報告則建議當局建立綠色經濟生態,老實説,這樣的結論何需花費當局逾億元的預算才能獲致?至於報告資料全數套錯者、委託非專業者、礙于政治壓力而交際酬庸者更是不勝枚舉,如此看來,臺灣官方的委外報告頻頻出錯,豈偶然哉?

  更可議的是,官方委外報告過於目的取向的結果,使得許多正直的建言,善意的警告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經建會”委託“本土規劃及不動産資訊中心”循季調查的房價信心於去年第二、三季大跌,這份報告忠實反映“壞消息”,遂遭冷落,此後不再由臺官方舉行記者會對外發佈了,官方委外研究只想聽“好消息”的心態暴露無遺,若寒蟬效應因此而起,未來的“委外研究”品質將更為可慮。

  社論説,持平而論,委託專家研究並非不可行,但委託專家研究的目的是在於諮諏善道,以免誤判情勢而不自知,這樣的委外研究絕對不該變成消化預算、為政策背書甚至淪為主事者的交際籌碼。有了這樣的認知,一切委外研究必須與受委託單位訂約,嚴格管控進度及品質,而受委託研究者更應有文人的風骨,沒有能力、沒有熱情、沒有時間親自研究者便不應接下計劃,百萬元的收入事小,研究結果誤導社會事大,為區區報酬而遺害臺灣本土經濟,任令譽掃地,豈是智者所當為?

  文章最後説,委外研究的病已纏綿,如同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雖不可能立即治愈,但若不儘速全盤檢討,其對臺灣經濟的傷害將難以估計,當局豈可坐視不管?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