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政治媚俗化是全民和政客必須面對的臺灣真相

2008年02月07日 09:26: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2月6日發表社論説,今天是農曆年除夕,在天寒地凍之際,臺灣人民除了在忙亂中積極除舊布新,期待迎來鼠年新希望之外,由於三月間另有“總統”大選,因此包括藍綠雙方“總統”競選團隊與“行政院”也都不得閒,連日來紛紛提出各自的政見主張,主要集中在租稅改革方面,針對包括企業主以至一般受薪階級派送減稅的紅包。

  姑且不論這些政見主張或修法腹案是否能兼顧租稅正義、財政健全與維繫企業投資意願,也先不討論“行政院”在看守期間主導拍板稅改方案是否合宜,綜而觀之,藍綠陣營為了三月“總統”大選,各自所提出的政見主張,本質上仍不脫討好示惠選民的傳統窠臼。在這樣的思維下,凡是不利於選舉,無助於選票爭取的,那怕是對整體臺灣長遠發展是有利的,或是足以有效減少財政開支的,對競選團隊而言,都屬“不願面對的真相”,自然也就會避之唯恐不及。

  什麼是政治人物不願面對的真相?什麼又是競選團隊避而不談的課題呢?社論認為,在當局公共決策的每一個領域,其實都可以找到諸多事例,一時之間還真是難以悉數臚列,在此不妨舉其犖犖大者,也許可以提供社會大眾在春節期間做另類思考,及檢測兩陣營的參考指標。

  首先就財稅領域而言,除了配合促産條例將於明年底落日必須有配套的調整方案之外,導致臺灣財富分配快速M型化的真正關鍵,盡人皆知乃是源於臺灣稅制對資本利得,如土地交易所得、證券交易所得免稅等的租稅扭曲。但是不論“財政部”的稅改方案,或馬謝陣營的財稅政見,根本不敢碰觸這類議題,也助長資本利得的財富累積。 

  其次就經濟建設領域而言,同樣充斥這種資源錯置的不合理現象,但謝馬陣營同樣是噤若寒蟬不敢置一辭。譬如在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情況下,政策性的壓低油氣水電價格,名為照顧大眾生活所需,但對節省能源節制浪費以及財政都有長遠的負面效應。又譬如這些年來充斥的蚊子館建設或形象工程,不只是浪費公帑、錯置資源,也帶來不少後遺症,但從來不見對主導推動者的責任追究,自然類似的案例是會反覆不斷的繼續上演。此外,迄今也未見雙方陣營針對全球暖化後國際間日益加緊的減碳規範,提出臺灣的具體對策方案與執行時間表,難道真的要等到被國際貿易制裁了才胡亂回應。 

  社論指出,檢視當前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政策,一無例外地也充斥民粹思維與虛偽不切實際的道德觀。譬如各種社福津貼的發放,每逢選舉只見不同陣營競相喊價加碼,不考量財政負荷,也不在意其績效,尤其在缺乏排富條款之下,當局社會福利經費的支出逐年遞增,但真正的低收入者還是要陷於無助的深淵。而面對這樣的沉痾,看來不論馬謝是既無能力解決甘脆就選擇回避。又譬如維持雇用外勞比照島內基本工資的政策,在臺灣經濟下挫後,其實只是徒然增加本土企業經營的困境而又無意義的讓外勞獲得較鄰近國家和地區更高的酬勞。為保障原住民工作權,強制規範公私企業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原住民,對高科技業者早已形成制度性的干擾。但凡此種種並不合理的制度,兩陣營同樣也是選擇性的回避。 

  廣而言之,在一般政策領域,現行諸多不合理的政策,不管是主政者或欲爭大位者一無例外地因媚俗而不敢有所更張。譬如在兵役政策上,近年來義務役役期一再縮短,各種例休假一天也不能少,識者早已憂心這樣的充員兵如何執行作戰任務,但主政者卻還是把縮短役期當政績在吹噓。又譬如在教育領域大學的增設早已供過於求,但主管部門卻遲遲不敢推動大學退場機制,任由各大學自生自滅,對興學者,對大學教職員,對廣大學生及家長,其實是既不公平又不負責,但依然無法在謝馬陣營的政見主張中看到解決的端倪。 

  社論最後説,曾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以揭露各國政府面對全球暖化議題選擇回避,不願面對真相而獲得去年諾貝爾和平獎。但令人好奇,如果真由戈爾主政,是否真的就敢面對真相。民主選舉機制使得政客必須討好選民,不敢得罪既得利益者,媚俗化、民粹化也許是民主選舉機制發展的宿命。看看臺灣,政客以小恩小惠口口聲聲愛臺灣,卻讓臺灣不斷向下沉淪。新年假期大家不妨沉澱一下思緒,看看誰才真敢面對臺灣發展的真相。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