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稅改馬謝各抒己見 欲用經濟策略套牢選民

2008年01月30日 09:27:00  來源:
字號:    

  臺灣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總統”候選人日前完成登記手續,這也意味著選戰正式鳴金開打。對於即將到來的“大選”馬謝兩方皆代表藍綠兩營端出大碗的政策“牛肉”,爭取選民認同,而此“牛肉”便是攸關“大選”成敗的關鍵。近日,“稅制改革”在謝力主“遺贈稅”調降引起爭議後,倍受關注。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分析,綜觀近日馬、謝兩位“總統候”選人稅改政見,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兩每人平均不約而同宣示:“任內絕不加稅,還要減稅”,以及調高薪資、殘障、教育等特別扣除額;開徵綠色租稅,讓不合宜的租稅減免落日,用所增加的稅收調降營所稅或綜所稅率,並且取消保留盈餘加徵10%營所稅。所不同者,謝主張調降遺産稅率至10%,馬則主張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特別對爭議大的所得稅、遺産稅改革從長計議、配套而行。此外,為了照顧新貧、近貧家庭,提高工作意願,馬陣營主張開辦對低收入工作者提供補助的負所得稅制度。

  其實,兩大陣營在促産條例落日基礎上,對産業租稅獎勵政策的看法仍然有所不同;馬主張檢討取消産業別租稅減免,強化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等功能別獎勵,引導企業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至於謝則主張不符合國際潮流的租稅獎勵不宜延長,但仍主張對太陽能、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獎勵。有關産業別與功能別租稅獎勵,長久以來爭辯不已,雖各有其立論基礎,然而臺灣未來是否仍然仰賴租稅減免協助産業發展,已經引起許多批判,尤其是對新興高科技産業獎勵,造成傳統産業不公平競爭的對待,更是令人質疑。至於具有外部社會效益的功能別獎勵,立論基礎似較堅強,卻與當前“財政部”規劃促産條例租稅優惠全面落日的主張並不一致。由此觀之,322“總統大選”結果,無論誰勝出,“財政部”輕稅簡政似乎很難落實。“財政部”若能爭取將功能別等租稅回歸所得稅法,不必另訂減稅新法,藉以矯正減免浮濫失控現象,就已經功德圓滿了。

  “任內絕不加稅”的承諾,自陳水扁上任以來已多次宣告,選民並不陌生;實際發展則對利益團體不斷減稅,被認為是敗壞稅制的關鍵,造成稅收無法正常成長,島內租稅負擔率持續偏低,只有13%左右。如今馬、謝均主張“任內絕不加稅,還要減稅”,實則並不妥當。減稅或許具有鈔票換選票的功能,然在財政赤字嚴重、債臺高築、稅收不足、稅制不公氣氛瀰漫之際,端出減稅牛肉不但應具有正當性,更應負責任地交代財源。其實,稅制改革應在稅收中立的基礎上推動,必然是有加稅、有減稅,又何須回避呢!

  社論説,當前中産階級逐漸減少,向所得分配的兩端推移,M型社會隱憂浮現;臺灣當局除加強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外,租稅政策所扮演角色,消極面應降低稅制不公,積極面應改善所得分配。然而謝長廷提出遺産稅率降至10%的政見,僅使5%的有錢人獲利,就與一般人的感受大相徑庭。謝站在提升産業競爭力的立場,調降遺産稅若能促使資金回流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或將使全民受惠;然而資金回流與遺産稅間的連動關係,至今似乎只是假設而已,缺乏具體論據。

  反觀臺灣證券交易所得不課稅,並未吸引全球資金投入股市,股價依然偏低,可見整體發展環境改善才是要務。由於臺灣所得稅制並不健全,資本所得者生前多不課稅,身後再不課遺産稅,一路免到底,租稅公平正義何在!因此,具爭議性的遺産稅應負責任的與所得稅、土增稅配套改革,在稅收、租稅公平、經濟效率上取得平衡,增進全社會福祉,才是“幸福經濟”的真諦。

  相對而言,馬陣營考慮貧窮線、扶養子女數、排除財産所得過高者,對合乎資格有工作收入之低所得家庭,在其報稅時,當局不但不課稅,反而對其賺取所得給予一定比率的補助。此種對工作所得退稅及補助制度,一方面救貧與脫困,一方面增加工作誘因,較傳統的補助制度更具積極意義;然而必須審慎設定適用資格、補貼比率與門坎金額,以免因道德危機産生套利行為而拖累財政。

  社論最後説,雖然攸關“大選”,爭取選票固然十分重要。但朝野兩黨候選人只有提出真正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創造人民財富,提升生活福祉的願景與策略,才能正真的造福于臺灣,被人民所擁戴!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