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謝式“大選”操作“臺獨”意識而不問民生疾苦

2008年01月22日 14:28:00  來源:
字號:    

  自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之後,作為“總統”參選人的謝長廷就沒有閒過,為拼選舉全然急得像個熱鍋上的螞蟻。謝為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先是提出拼經濟,頻頻打出毫無落實根據的經濟牌:比如兩岸開放經貿政策建議、力推CEO組閣等。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社論説,謝日前又宣稱以“護臺灣、救民主、兩黨共治、臺灣進步”做為“總統大選”主軸,充分顯示他對於經濟民生並不重視,依然操弄充滿“臺獨”意識的選戰路線,一心只為“總統”之位,根本背離人民提振經濟的期待。

  社論説,“立委”選戰期間,民進黨以“去中”、“去蔣”、“入聯”為訴求,堅定的以“臺獨”基本教義為依歸。在政見論述上,由於毫無政績可以誇示,除了推出大多空泛不實的一週一利多外,就是不斷強調臺灣經濟發展比起別的地區有過之無不及,貧富差距並不嚴重,在國際評比上依然名列前茅。結果“立委”席次由目前將近五分之二跌到不及四分之一,創下建黨以來最大的挫敗,其原因固然是單一席次贏者全拿的制度使然,島內人民對民進黨只拼政治而不顧經濟民生,十分反感,無疑也是關鍵。

  儘管謝長廷在選後表示,他已聽到人民的教訓,他會傾聽土地的聲音,但從他近日的言行看來,顯然沒有從敗選中得到教訓。去年他訪問美國期間,遇到美方對臺灣“入聯公投”強烈反對,就把責任完全推給陳水扁,但“立委”選後,他任代理“黨主席”,第一件事就是向“獨”派大老保證,將會繼續推動臺灣“入聯公投”。可見謝長廷明知“入聯公投”會帶給臺灣災難,為了討好基本教義派,卻執意繼續推動。

  審時度勢,“總統”參選人應該把人民最期待解決的問題,列為第一優先。從各種民調可以看出,當前島內人眾最在乎的不外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教育改革、社會治安和兩岸關係等議題,而又以經濟與民生為核心。馬英九之所一再強調必須振興經濟、富裕民生,並把拼經濟、救民生列為競選主軸,其道理正在於此。

  社論還説,然而,謝長廷卻把重點擺在政治。所謂“護臺灣、救民主”,無非暗示國民黨已成“國會”一黨獨大,一旦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後,民主便岌岌可危。但馬英九贏了“總統大選”,臺灣就會沉淪嗎?民主就會消失嗎?當然不會!因為過去國民黨有過一黨獨大階段,但臺灣經濟狀況還比現在還要好,人民應猶記得,當時曾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和民主改革。所以,“護臺灣、救民主”其實只是訴諸“臺獨”意識的選舉語言,骨子裏仍是借省借情結搞分化。

  至於兩黨共治,看似十分尊重“憲法”,事實上,其邏輯是要凸顯國民黨在“國會”掌握四分之三,所以要選謝長廷當“總統”來制衡。顯而易見,這種訴求與民進黨前幾年的説法完全矛盾,當時民進黨不斷渲染朝小野大,政務無法推展,必須讓民進黨在“國會”過半,臺灣才不會亂,也就是民進黨不只要掌控“行政權”,也要掌握“國會”多數。試問,為甚麼當時民進黨不訴求兩黨共治?説穿了,這無非基於“大選”利益考慮的説詞。

  總之,謝長廷不吸取“立委”敗選的教訓,仍然主打政治議題,搞意識形態,其下場必然見棄於民眾;因為經濟民生既是民之所欲,舍民之所欲而謀求一己一黨之私,當然會被民意所唾棄。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