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財經策略已把握臺灣經濟向下沉淪根源所在

2008年01月24日 11:11: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及謝長廷,本週二分別接受媒體專訪,終於提出比較完整的財經政見;是否符合大家的期望,值得關注。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的社論就其中某些重點,作比較分析,以供讀者參考。

  社論首先就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財經策略指出;馬英九明確提出“開放與鬆綁”才能為臺灣經濟注入活水;的確把握到當前臺灣經濟向下沉淪的根源所在,並提出具體作法。而謝長廷提出的是“兩黨共生,除臺灣四害”;所謂四害是指“失業、高物價、卡債、高房價”,言下之意是:此四害能除,人民不痛苦,就是他所謂的“幸福經濟”。但其前提是要“兩黨共生”;可是根據過去民進黨執政將近八年的經驗,及謝長廷就任“行政院長”時所喊的“和解共生”,與他在“院長”期間的實際作為,不僅“行政院”與“立法院”關係緊張,更是整媒體最嚴厲的“院長”。現在競選再度喊出“兩黨共生”,只在爭取選票,最後也是“口號”而已。而且所謂四害,為壓抑房價,他反對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房地産,以免炒高房價,不利於年輕人購屋;至於如何降低失業,抑制高物價與卡債,並未提出任何對策。只有“目標”,沒有“對策”,“目標”如何達成?怎能讓人民有信心?

  其次,就改善兩岸關係而言;臺灣當前經濟,除對大陸還有許多限制外,幾已全面自由化,所以馬英九的“開放與鬆綁”是針對大陸而言。他主張分段達成兩岸直航,先由假日包機變成週末包機,再由週末包機變成平日包機,再變成班機;馬英九並表示有關兩岸包機直航問題,現在已由業者洽談,如當選很快就可實現。關於臺商對大陸投資40%上限,他主張解禁,當局只管關鍵技術,不管資金。陸資來臺投資不動産與生産事業,他主張除少數産業應有限制外,原則開放;而且歡迎大陸人士來臺觀光早日能落實。更重要的是,馬英九主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趕快恢復協商兩岸直航、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陸資來臺投資等問題;並且主張大陸先撤飛彈,再談兩岸和平議題等。馬英九的政見相當踏實,不過馬英九主張大陸先撤飛彈再談兩岸和平議題,似將結果當成前提;而應是當兩岸達成和平協議時,大陸要撤除飛彈,才算公允。

  對改善兩岸經貿關係,謝長廷主張開放要兼顧主體性與開放性,所以他的開放比較折衷。因此,他主張臺商赴大陸投資40%上限,應採“動態管理”,可個案審查突破;反而政策更不明確,使業者無所適從。他主張大陸人士來臺觀光與包機直航,可以套案進行協商,他也主張先包機直航,未來即可形成正常航班。至於開放陸資來臺,他除反對投資房地産外,對投資“國防”、民生、農業、高科技産業必須有限制。這許多限制未免太廣泛了,臺灣除民生、高科技産業及房地産外,還有什麼産業可讓人投資的?而且更嚴重的,不論包機直航形成正常航班,甚至要大陸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及陸資來臺投資,都要兩岸坐下來協商,而謝長廷不提“九二共識”,雙方如何能坐下來協商?豈不是謝長廷多項主張,都將落空。

  在一般經濟施政方面,馬英九主張“經濟成長、就業、穩定物價”三位一體,而以“愛臺灣”12項建設,作為他的行動方案。謝長廷認為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率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將就業排第一,穩定物價排第二,經濟成長排第三;至於如何落實,他則只字未提。雖然一味追求高經濟成長率,引發通貨膨脹不好,但沒有經濟成長,哪能創造就業機會?臺灣在1961年至1972年的12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2%,是工業國家平均成長4.6%的兩倍以上;而同時期臺灣物價每年只上漲3.3%,與工業國家上漲3.5%比較,毫無遜色。如此在穩定的基礎上,追求較高的經濟成長,才能將失業率降至2%以下,人人有工作,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那有什麼不好?那段時期才是真正的幸福經濟。

  社論認為,謝長廷批評馬英九的“愛臺12項建設”,以公共工程帶動經濟成長的凱因斯理論已不合時宜,未來大建設應與文化創意産業結合。很顯然謝長廷未看“愛臺12項建設”內容,就盲目提出批評。馬陣營之所以提出“愛臺12項建設”,最重要的是彌補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來公共投資年年負成長的不足。而且在當局投資2.65兆之中,除部分硬體建設外,也有許多軟體的配合,如人才培育、建設全世界第一無線寬頻地區、建構智慧交通系統及智慧生活環境、綠色造林、農村再生等等;而謝長廷強調的要與文化創意産業結合、重視中小企業及都市更新等,“愛臺12項建設”都已包括在內。

  經以上的比較剖析後,哪位的政見能落實,能感動人民,相信讀者自有判斷。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