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新三不”倡共存共榮 絕非消極不作為

2008年01月22日 10:20: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日前與國際戰略專家座談重申兩岸政策的不統、不“獨”、不武”“三不”原則,以呼應前次所提出的“活路外交,擁抱全球”的外交政策主張。馬英九所提的策略不是威脅現狀的零和遊戲,而是“活路模式”。

  臺灣時事評論員江彥震今日在香港中評社撰文指出,馬英九的“新三不”兩岸政策,不僅與蔣經時代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已有時代變遷的差異,也與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等被美方和中國大陸解讀為傾向“臺獨”的主張,明顯不同。

  馬英九表示在不統、不“獨”、不武這三不之下,給他八年執政,臺灣必然能有一百年的和平繁榮。他否認這是消極作為,反而能借此解決臺灣因為兩岸問題而引發的所有爭議。他稱,如“總統”大選當選且連任,“八年內,不會跟大陸討論兩岸統一問題。”且將尋求與大陸簽訂綜合的經濟合作協定、兩岸和平協定,以及爭取國際空間,他希望將來兩岸不要兵戎相見,可以共存共榮。

  馬英九所提的六大破立主張,第三點在兩岸關係方面,他表示,“堅持對等尊嚴,兩岸共存共榮”,就是不統、不“獨”、不武。他説,“不統”就是八年內不會跟大陸討論兩岸統一問題;“不獨”,即不會支援臺灣“獨立”;“不武”,反對任何以非和平方式來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案,也就是“維持‘中華民國’臺灣現狀的主張”,因此任何政策都會符合“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方向,他希望,兩岸共存共榮,不要發生戰爭。

  對於馬英九所提不統、不“獨”、不武“新三不”,謝長廷回應稱,不“獨”的定義是指臺灣非“主權國家”,還是已成“獨立國家”?馬英九選“總統”卻不敢説臺灣是“國家”。謝長廷宣稱,應堅持臺灣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價值,臺灣的未來才能有清楚目標,不統、不“獨”、不武的宣示缺乏理想性。

  謝長廷又宣稱,馬英九説“新三不”可確保臺灣百年和平,但臺灣面臨的武力威脅,非操之在己,責任也不在臺灣,若臺灣無意武力攻大陸,中國不放棄武力攻臺,有何意義?他説,連大陸領導人也不敢説臺海和平一百年,關鍵在於兩岸間缺乏“強者妥協制度”,處理“國家”安全問題要有智慧,不能隨便亮底牌,以當前的“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看馬英九“新三不”,這樣的宣示毫無意義。

  但是,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則認為,無論中國大陸或美國都會對馬英九的共存共榮政策感到滿意,馬英九的提議具有維持現狀概念,和過去以追求兩岸和平穩定為目標的中程協議互動架構,十分類似。而無論馬英九或謝長廷當選“總統”,只要採行溫和的兩岸政策,中國大陸都應採取具體行動回應,才是明智之舉。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嶽亦指出,“馬英九的承諾,對美國、日本等國際社會,乃至擔心‘臺獨’的中國,以及臺灣各族群,都是最大公約數,打的是安全牌,目的在穩定兩岸因素。”

  馬英九進一步指出,“三不”只是國民黨和他本人長久以來的立場,並非新主張,但“三不”原則卻在過去十多年被破壞。馬英九稱,他相信“三不”將獲中國大陸接受,因為對岸近年已將重心由“促統”轉變為“防獨”,在“三不”之下,兩岸可以重建關係、搬開美中關係的大石,將資源放在其他迫切問題上。

  文章最後指出,事實上,“三不”也符合臺灣維持現狀的多數民意,在“三不”之下重建政經社會,臺灣必能彌補八年所失。馬英九所提的策略不是威脅現狀的零和遊戲,而是“活路模式”,“三不”絕非消極不作為,反而在“三不原則”下,可以就經濟、和平、國際空間等議題與對岸展開談判,進而達成更多其他兩岸相關事項。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