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三通”振興臺灣經濟 社會戾氣爭鬥自消

2008年01月09日 16:26:00  來源:
字號:    

  香港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説,七年多前我初來臺灣發展,當時常常聽到人們談論兩岸“三通”的前景;這二、三年可很少聽到這個話題了。我想,只要陳水扁還執政,人們便不會對“三通”存有厚望,也就對臺灣經濟前景死心。

  事實上,現今銀行的儲蓄存款不斷增加,而就業下滑、經濟繼續低迷,可見人們都對未來缺乏信心。錢賺少了,為了未雨綢繆,銀行儲蓄存款反而增加。錯失發展經濟的機會不僅可惜,更是可怖。在悲觀陰霾籠罩下,人們固然沮喪,經濟更不斷沉淪,難道寶島是要變成經濟沙漠了嗎?

  很難走出低迷悶局

  文章指出,為什麼兩岸“三通”對臺灣經濟如斯重要?中國大陸經濟崛起,非但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更改變了亞洲的經濟生態環境。現今幾乎每一個亞洲國家跟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都比他們跟美國或歐洲的關係為大,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雖然有增長,但以臺灣和中國文化相同,地域毗鄰的優勢,這增長比潛力相差甚遠,可見中國大陸是引發出了一個怎麼樣的巨變。不搞好兩岸“三通”,而繼續經濟自我放逐,臺灣將不難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勢所邊緣化,變成一個不斷自我萎縮的孤島,永遠走不出經濟低迷的悶局。

  鄰近中國的國家,既佔地利又有文化相近的優勢,在中國大陸這個火車頭的牽動之下,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轉型、持續蓬勃。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一向倚重美國,但現今跟中國的貿易關係比美國的還要重要。事實上加強跟中國貿易更幫日本走出十年的經濟衰退。這些國家跟中國貿易,他們得到的不只是出口市場,更重要的是隨著貿易蓬勃而來的新經濟規模、新活力和新思維,有這些良性衝擊,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就得以更生、提高競爭能力了。

  臺灣的人口不算多、地方不算大,若然可以借助跟大陸毗鄰在地理、文化語言上佔的優勢,那麼不僅可以進軍龐大的大陸市場,大陸的人才、資金儲備、生意和管理人員的視野和能力更可以給臺灣經濟提供莫大的助力。若然有大陸市場提供的發展空間,有大陸人才新血、新活力和新思維的補充,無論是臺灣的企業或人才都將如虎添翼,進一步發揮優勢、提高競爭力。競爭力的提升將有助於臺灣打通跟別的國家的貿易關係。

  文章進一步指出,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加劇,只有加強競爭力,臺灣才可以爭取到更大的貿易發展空間。不借助大陸這個經濟火車頭提供的新活力,不借助大陸的市場規模、人才資金以補本身的不足,臺灣是無法在對外貿易上更上層樓,更莫説在大陸這個巨無霸市場獲得貿易機會。臺灣的經濟前途在走出臺灣、擁抱世界,而發展競爭力便必須從與大陸市場的融合做起,借著此番良性衝擊補充人才、資金及思維的不足。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