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媒體:大盤暴跌幾乎無人敢抄底 蒸發的錢去哪了

2015年08月25日 11:12: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週一市場各大指數再度出現恐慌性暴跌。短期來看,市場對經濟基本面、人民幣貶值、週邊市場動蕩、美聯儲加息仍存疑慮,悲觀情緒蔓延,需要等待市場信心恢復以及估值體系重建。單從資金面來看,熱錢大幅外流、監管層持續降杠桿、券商救市彈藥有限、公募基金大幅減倉,這些都成為近日A股暴跌的重要原因。那麼,市場流動性短期內能否改善?這或許是決定後市能否反彈或反彈能有多高的重要基礎。

  《《《

  熱錢外流

  人民幣“閃貶”熱錢外流打擊市場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硯丹

  本週一,A股創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6月的股災重現。

  下跌的表像是相似的,但兩個月以來,A股的宏觀環境、資金面等各方面都出現了顯著變化。面對複雜的局面,再加上投資者經歷了股災後心有餘悸,即使千股跌停,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敢於抄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週一大盤創下3191點新低的同時,成交量也出現萎縮。滬市全天僅成交3588億元,較上週五減少近1000億元,那麼錢都去哪了?

  7月末外匯佔款大降

  6月的A股市場,遭遇的是去杠桿資金帶來的流動性突然枯竭。而現在的A股面臨的因素更加錯綜複雜,人民幣貶值、“國家隊”入場、降準預期等諸多複雜因素都攪動著市場的神經。其中人民幣貶值被認為是影響市場資金面的最主要因素。

  8月11日,央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後,11日、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分別比上一日出現了接近2%和接近1.6%的貶值。人民幣連續兩天貶值千點,貶值幅度創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大。隨後,人民幣匯率出現溫和上漲,根據央行官網數據,8月2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3864元;與8月10日的1美元兌人民幣6.1162元相比,貶值4.4%。

  而在此之前,人民幣已經出現短期內資本項目快速流出的情況。5月前後,受A股大漲和美元暫穩影響,結售匯和外匯佔款的情況都出現了小幅改善。但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下降3080億元,創歷史最大單月紀錄,至26.4萬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佔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截至7月末,央行口徑的外匯佔款增量已連續6個月負增長。7月份市場減少了7640億元的流動性。

  人民幣貶值仍未到位?

  儘管人民幣在經歷了短期大幅貶值後趨向穩定,市場人士仍然預期熱錢將繼續流出,這成為打擊投資者信心的因素之一。

  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任澤平週一指出,一年來,相對其他主要貨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幅度明顯偏小,與經濟放緩和出口下行情況不符,後期資本外流壓力仍大。任澤平認為,人民幣沒有貶值到位,“短期均衡應在6.8~7,還在半山腰,給市場想像空間較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週一A股收盤後,離岸人民幣再次出現大幅貶值。截至週一17時37分,離岸人民幣報于6.4992,較前一交易日跳升0.70%。

  不過任澤平也指出,人民幣匯率閃貶後將守在6.4~6.5一線,“央行短期不會給出明顯的放鬆或引發貶值的信號。上周央行凈投放資金達2600億元,釋放流動性進行對衝力度明顯加大。預計央行會繼續積極實行對衝政策,以維持流動性適度寬鬆。”

  杠桿降溫

  證監會檢查基金專戶股票配資 兩融餘額銳減四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牟璇

  又是一天不願回首的痛苦記憶,2000多只個股跌停,市場毫無招架之力,幾乎看不到抄底資金,流動性危機再現。

  究其原因,仍然離不開持續降杠桿的威力,去杠桿趨勢不可逆轉,使得場內資金供需失衡,市場繼續處於調整之中。

  杠桿資金遭遇嚴打

  本輪階段性牛市自2000點至5100點,顯現出非常典型的資金驅動型特徵。有統計資料顯示,這輪牛市吸納了約18萬億元資金,其中杠桿資金約7萬億元,包括融資融券約2.2萬億元、場外配資約2萬億元、相關擔保資金約3萬億元,杠桿資金佔比約40%,其中配資佔比23%左右,加上跟風資金,對市場投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監管層打出“嚴管配資+降杠桿”的組合拳後,觸發整個市場陷入斷崖式下跌。如今,降杠桿已經持續一個多月,監管層繼續嚴打配資,滬深兩市成交額急劇萎縮,資金面供給嚴重不足,市場難再回歸此前的火爆行情。

  8月18日,恒生電子和同花順雙雙發佈公告稱,正在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被市場視為監管層繼續嚴打配資的重要表現。與此同時,據財新網報道,證監會近期也將嚴管場外股票配資的監管行動延伸到了基金公司,上周已有監管部門人員進駐部分基金公司和基金子公司,檢查範圍包括專戶股票配資、量化對衝、IT系統、操作流程等。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