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寫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青春從銘記校訓起步

2015年05月04日 08:5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篤行

  從一名北大學生,到在北大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90後”樊桔貝在過去近兩年裏完成了從書齋到社會的身份轉變。

  去年五四親歷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座談的樊桔貝,對總書記有關“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的比喻印象最深。“現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每日清晨打掃辦公室時都會提醒自己——‘走好第一步,扣好第一顆扣子’。”她説。

  她認為,總書記提出的八個字和幾代北大人不懈追求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相輔相成,“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是對青年學子或者説每一個青年個體的自身要求,同時也是追求“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堅實基礎。

  “校訓具有烙印的性質,好像一個緊箍咒。”生於1984年的清華高材生曾維康説。他在畢業那年放棄了一份可解決北京戶口的高薪工作,自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基層鄉村服務。

  對小曾來説,清華校訓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具非同尋常的意義:“求學之初,特別看重校訓中的‘自強’二字,想把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縮短與大師們的距離;擇業之時、工作之後,到了基層,你不應再頂著‘清華’的光環,而是要腳踏實地、敢於擔當,勇於拒絕各種誘惑。”

  在南京大學研究生陸佩眼裏,南大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傳遞的是一種求實苦幹的治學精神以及作風,這體現在學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訓的潛移默化之下,我覺得自己對學術能更專注、更實幹、更嚴謹。”

  陸佩還舉例説,南大學生申請國際交換項目時,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背景、社會活動和頭銜,而是你的學術規劃。你必須想好自己的學術路線以及計劃,南大才會覺得把你送出去交換是有價值的。

  在北大從事學生工作的樊桔貝認為,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八字中,“明辨”正越來越具挑戰性。她説:“從書齋到社會,年輕人必然面臨各種思潮的衝擊,在面對泥沙俱下的資訊時,年輕人應當有甄別的耐心、判斷的智慧、行動的勇氣。”

  離開大學校園近一年的李明臻,對母校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説,校訓對自己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她建立起理性思辨的能力。

  “復旦的校訓既是講讀書學習的方法,也是講做人處事的道理,”她説,“那就是凡事兼聽則明,多看多思考,不局限于自己固有的認知,嘗試理解不同人的想法,不盲目評價別人,理解世界的多元和多樣。”

  追夢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不僅憶起這番話,還熱切希望“北京大學通過埋頭苦幹和改革創新,早日實現幾代北大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

  兩年前的五四,習總書記在與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也指出,“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他鼓勵青年,“一定要勇於創新創造”,因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不僅“80後”“90後”將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後繼的在校大學生,也就是21世紀出生的一代新青年,也將大批進入高校,成為國家未來50年的希望之才、關鍵之才。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專家分析,今日大學校訓中最常見的“求實”和“創新”字樣,已經與“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八個字一同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系統中,它們共同為青年一代努力實現中國夢注入精神動力。

  “轉型期的中國,需要青年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張頤武指出,無數例證説明,今天中國的青年學子比過去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更樂意融入全球化的創新浪潮,他們渴求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通過敬畏、銘記、篤行校訓,最終與實現個人夢想與中國夢同步。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青年藍皮書)》預測,在經濟結構和城鄉結構面臨重大轉型的中國,青年是最重要的一支主體力量,時代的火炬已傳遞到這一代人手中。(參與采寫:周文其、張漫子)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