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寫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青春從銘記校訓起步

2015年05月04日 08:5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青春,從銘記我們的校訓起步

  ——寫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

  新華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許曉青 李雲路 韓淼)96年前,浩浩蕩蕩的“五四”愛國運動激蕩中華大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風起雲湧。從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相容並包”,到清華大學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中國的大學紛紛以極具歷史擔當的箴言警句為校訓,作為引領大學生和青年的精神航標。

  去年五四,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處著眼,進一步提出“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八字,與高等學府的校訓相映照,對大學生和廣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一年後,新華社記者重訪北大等知名學府,在溫故知新中,感知中國青年與時俱進的青春脈動。

  求實

  “五四”青年節,也是“五四”發源地北京大學的校慶日。對在燕園度過近7年時光的趙曉航來説,今年“五四”非同尋常:她即將完成學業,按慣例畢業典禮那天,北大畢業生都要唱起《燕園情》——“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蔡元培先生當年提出‘思想自由、相容並包’,鼓勵年輕人通過理性的思辨,接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責任擔當,”趙曉航説,“這不會流於教科書式的説教,而是從書齋到社會的實踐中得出。”

  1898年,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時,曾將“為之則易,不為則難”作為校訓。在上海,幾乎誕生於相同時代背景下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也將“求實學、務實業”作為辦學宗旨。

  觀察人士發現,令幾代中國青年難忘的那些校訓箴言,皆與時代脈搏呼應,始終關照現實。起于抗戰烽火之中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將校訓明定為“剛毅堅卓”。誕生於1958年、見證新中國建設高潮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將“紅專並進,理實交融”作為校訓,讓激情燃燒的歲月照進現實。

  今天,海峽兩岸的清華大學都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這八個字取自《周易》,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又高揚了五四精神,”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回憶,清華八字校訓無論是在抗戰的艱苦卓絕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研製“兩彈一星”的漫長攻關時期,勇於衝鋒陷陣的清華人,都是校訓的最生動體現。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説,校訓是一個時代的産物,中國高等學府中普遍把青年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擔當放在首位,目的在於培養更多有為青年,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服務,為人類的進步服務。

  “這與中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在民族危難和救亡中誕生,在民族復興之路上逐步發展,有著緊密關聯。”他説。

  一份對100多所中國高等學府校訓的統計顯示,出現頻次最高的詞是“求實”,其次是“創新”、“博學”、“厚德”,一個‘實’字始終貫穿于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校訓之中。

  “‘求實’的本質包含著多重含義——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實踐觀,它既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又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密切結合。”全國共青團青年研究工作基地專家、復旦大學副教授鄭長忠分析,從五四到改革開放,再到習總書記提出“勤學、修德、明辨、篤實”,都離不開“實”字,沒有了“實”,青年很難肩負起歷史重任。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