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海岸線退縮嚴重 由胖番薯變瘦地瓜

2016年12月11日 09:19:3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海岸線退縮嚴重 由胖番薯變瘦地瓜

  臺灣海岸退縮問題日益嚴重,黃金海岸邊佈滿消波塊防堵,海岸美景因此變調。(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台灣網12月1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海岸線長達1500多公里,但全臺西岸北到南都出現海岸退縮現象,臺南北門、七股海濱50年來倒退1000米,黃金海岸20年退縮30米,海岸線退縮讓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成瘦地瓜;臺當局預算不足,更缺乏長期且全面性的搶救計劃,紀錄片《洪水來了》恐在臺真實上演。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強調,臺當局養灘不如波蘭,不能再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思維了。

  12處沙灘嚴重流失

  臺“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監測全臺,發現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董東璟表示,過去三四十年受到人為設施,如海岸工業區、港口興建等,以及天然沙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臺灣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颱風波浪和暴潮增強,可以預見未來狀況只會比現況更糟。人工設施充斥西部海岸線是海岸線消失一大主因。董東璟舉例,民眾憂心大水衝破堤岸造成淹水,於是築起更高的堤防,護岸水泥化之後,沙源被阻隔,自然越來越少。

  董東璟以臺南黃金海岸為例,20年來海岸線平均倒退30米以上,“水利署”在此進行海岸人工養灘工程,于離岸1、200米處放置消波塊避免沙子被帶走,黃金海岸以觀夕聞名,現在觀夕伴隨的是眼前的消波塊,海天一色消失。

  海岸線均退30米

  臺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沙子本就會流失,過去沙被刮走還會再回來,現因過度人工設施破壞大自然平衡,沙源補不進來有去無回。他以曾文溪口北岸防風林到七股“國聖燈塔”間的海岸線為例,今年9月間颱風豪雨襲擊沙子流失大半,臺南四草大橋一帶用肉眼即能看到道路比海水還低,失去沙灘,不只美景不見,未來數十年間,道路“晴天淹水”噩夢不遠。

  養殖、觀光受衝擊

  受衝擊的還有養殖戶及觀光業者生計,七股舄湖是臺南重要牡蠣養殖區,近年舄湖外側沙洲後退且出現缺口,大量土沙入侵舄湖,漁船航道淤積嚴重,退潮時水位降低,船筏有時還會擱淺海中。夾在北門舄湖、將軍漁港之間的馬沙溝濱海遊憩區,是臺南市唯一合格的海水浴場,由於沙灘流失,遊客愈來愈少。

  董東璟強調,過去臺當局推動墾丁後灣的海岸環境營造、高雄西子灣和臺南安平人工岬灣等,已見成效。安平秋茂園傚法波蘭,施作人工岬灣讓沙子形成自然淤積,類似養灘,卻因臺當局預算有限無法持之以恒,未達預期效果;反觀波蘭,財政不如臺灣,當地政府卻願意每年花錢養灘。

  董東璟説,臺當局雖已開始重視但欠缺全面性作為,只挑幾個示範點施作且無配套措施,囿于預算不足,計劃無法長年執行,搶救海岸線不可能立竿見影,重點在“慢慢做、不要停”。晁瑞光建議,臺當局可善用蚵棚形成的天然浮島,當作保護沙灘的第一道防線。(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