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公安部:千萬元以上大案大都是臺灣詐騙集團實施

2016年09月14日 10:28:26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2015年12月,貴州省都勻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局被犯罪分子冒充上海市檢察院騙走1.17億元(案件已破)。電信詐騙分子屢屢得手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詐騙伎倆?

  數據

  近10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電信詐騙案件59萬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

  今年1月至7月,全國共立電信詐騙案件35.5萬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損失114.2億元。

  2013年至今,全國共發生被騙千萬元以上的電信詐騙案件104起,百萬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

  臺灣嫌犯供述 話務窩點設在非洲

  公安部刑偵局介紹,電信網路詐騙是非接觸式犯罪,受害人上當受騙一般都是從接到某個電話或資訊開始。電話的一頭是受害人,另一頭則是組織嚴密、分工精細的詐騙犯罪團夥。

  臺灣桃園人簡某是今年4月大陸公安機關從肯亞押回的77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之一。他所在的犯罪團夥將話務窩點設在遙遠的非洲,專門針對大陸群眾實施詐騙。

  “我們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簡某供述,他們自稱“公司”,老闆和骨幹成員都是臺灣人,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一線人員冒充郵局、快遞公司、電信公司等;二線人員冒充公安民警;三線人員冒充檢察官或者金融部門的人;另外還有負責招募詐騙人員、技術維護、獲取受害人個人資訊的人員。

  辦案民警介紹,詐騙分子通過網路改號電話與受害人聯繫,顯示為大陸政府部門或公檢法機關的電話。一旦受害人被誘騙將資金轉入指定的銀行賬戶,金主(團夥老闆)就指揮臺灣的“水房”(轉賬窩點),通過網銀將資金以金字塔狀層層分解到若干個賬戶,組織若干臺灣“車手”(取款人)在臺灣瘋狂取款。金主拿到贓款後再按照約定比例,給電話窩點、“水房”“車手”等發“工資”。

  與犯罪分子在境外實施的電信詐騙案件相比,境內電信詐騙案件的作案人員多是個人或小作坊方式,有些地方以親戚同鄉關係為紐帶,形成地域性職業犯罪群體。

  公安部數據顯示,境外電信詐騙犯罪主要是臺灣人組織實施,佔大陸電信詐騙案件總數的20%,損失的50%。千萬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都是臺灣電信詐騙集團實施。

  清華教授被騙案 境外電話改號落地

  近年發案情況還顯示,為增加欺騙性,犯罪分子緊跟社會熱點,精心設計騙術“劇本”,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從“猜猜我是誰”“你有法院傳票”,到助學貸款、徵兵入伍等,五花八門。隨著公民個人資訊洩露日益嚴重,犯罪分子也從過去“漫天撒網”、不定向尋找詐騙對象,逐漸發展為獲取被害人身份資訊“精準詐騙”。

  統計表明,當前電信詐騙犯罪已侵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受害者覆蓋各個年齡段、各種職業。

  大量案例顯示,相關行業監管、網路管控上存在管理漏洞,給了電信詐騙瘋狂蔓延的空間。例如,近日引發關注的清華大學教授被騙1760萬元案,受害人接到顯示為北京的電話號碼,實際卻是犯罪分子在境外窩點使用北京電信一家代理商銷售的“中繼線業務”接入。

  “改號電話在國內順利‘落地’,很大程度上是電信運營商為了逐利,將伺服器和中繼線業務層層出租,對境外改號電話不進行攔截、過濾。”湖南省公安廳刑偵總隊重案支隊副支隊長郭建華告訴記者。

  根除毒瘤在行動 攔截涉案資金10億

  面對如此猖獗的電信詐騙犯罪,究竟有沒有應對之策?答案是肯定的。

  各地的更多創新探索正在不斷顯現成效。在北京,自2015年下半年警銀合作成立打擊防範電信網路詐騙犯罪資訊平臺以來,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攔截全國範圍內銀行賬戶35萬餘個,攔截涉案資金10億余元,並陸續返還受騙群眾。

  “電信詐騙犯罪必須有‘三流’的支撐,即‘資訊流’‘資金流’和‘人員流’。”公安部刑偵局副巡視員陳士渠表示,防範打擊電信詐騙的關鍵,就是改變傳統辦案模式,公安、銀行、運營商等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從源頭管控“資訊流”“資金流”,最大限度壓縮犯罪滋生蔓延空間。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