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北離“智慧城市”不遠了

2016年04月13日 13:1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有濃濃的人文氣息,但並不以“科技含量”聞名。經常出差臺北的大陸朋友抱怨説,在臺北生活一大困擾是“網上購物太不方便”。不過,撇開移動支付、手機約車等新興科技應用的不足,臺北其實是個舒適貼心的城市,早已具備“智慧城市”的許多要件。

  “智慧”不等於“科技”

  在近日舉行的2016台北智慧城市展上,臺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市政府將致力於把臺北打造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智慧城市品牌”。

  臺北從2007年起就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計劃。此處的“智慧”,不是簡單地跟高科技畫等號,但凡城市的規劃設計、環保節能、公眾參與、政府服務、醫療教育、交通條件等,各項功能是否便利先進,都是一個城市“聰明”與否的指標,而物聯網、網際網路等科技只算是基礎工具之一。

  此次智慧城市展中出現的許多産品,其實並不“科幻”,如網上預約計程車,餐廳的電子點菜和等位系統,在大陸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臺灣業者長于創意,會在細節下工夫。比如一款用在餐廳的“服務方塊”,外型就是一塊長方體的小積木,各個面上有“點菜”、“加水”、“清理”、“結賬”、“打包”等字眼,當客人將不同的面朝上放置桌面時,服務員會即時在電子手環上和手機上接收到哪桌客人需要何種服務的精準提醒。

  一面電子穿衣鏡吸引了不少觀眾,它能給人快速“換衣”——客人站在鏡子前,一按鍵就能看到自己換上各種服裝的模樣,如果用在商場,想必會大受“懶人”們歡迎。一款已經在新北市三峽區試營運的智慧保姆系統,可以感測嬰兒尿布乾濕,及時通知保姆更換,同時還把嬰兒的額溫、飲食記錄等同步傳給父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過去一個照護人員只能帶十幾個嬰兒,但有這套系統幫忙,一個大人就可以帶二三十個嬰兒。

  展覽內容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較重頭的有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社區和家居生活等。單看任何一項産品,都未必令人驚艷,但如果將它們化零為整組合在一起,就可望塑造出不一樣的生活。

  目前,臺北已經著手將這些成果整合,打造實驗性質的智慧小區,如正在開發的東明公共住宅,將引進智慧小區管理系統,以及托嬰、托老等社會福利設施。臺北市長柯文哲出席智慧城市展時表示,將以試點的方式,逐漸把整個臺北打造成一個鮮活的智慧城市實驗室。

  城市軟實力雄厚

  在臺北待過的人都知道,這座城市除了“住”偏貴以外,“衣食行”都很方便,選擇豐富,公共服務尤其品質良好。實際上,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應有之義,臺北的城市軟實力可以説積澱甚厚。

  節能環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指標。與大量使用再生能源的哥本哈根、溫哥華等世界頂尖綠色城市相比,臺北仍有差距。但臺北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十分成熟,垃圾處理廠週遭環境猶如公園,完全聞不到異味,焚燒爐上還建了旋轉餐廳,一些民眾喜歡在該餐廳辦婚宴。臺北101大樓有“世界最高綠建築”之稱,樓內空調系統會自動按需節約電量,雨水集水系統可將雨水用於大樓景觀植物的澆灌,同時用於購物中心的廁所沖水,1年可以節省1.1萬噸水,雨水充沛的年度可節省5萬噸水。

  城市交通方面,臺北捷運和公交設計出色,四通八達且轉乘方便,一張悠遊卡既可用於捷運、公交、火車和高鐵,還可用來租賃Youbike(臺北市公共自行車),未來還可用來租用U-car,這種電動汽車也跟Youbike一樣甲地租借乙地還,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出行選擇。

  有多少市政服務可以線上辦理,也是衡量智慧城市的指標之一。這方面突出的例子是新加坡,98%政府服務都可通過網路完成。臺北也推出了“愛臺北市政雲”線上服務,截至2015年8月,共提供13大類共78項市政服務,累計使用超過6431萬人次。臺北市政府規定,機關使用市民戶籍資訊時,可透過政務系統查詢數據或使用電子戶籍,免去市民往來奔波,也不用複印一大堆最終只會變成垃圾的紙質材料。

  智慧教育方面,臺北市去年開始招募教師拍攝免費的線上教學影片,另外推出“臺北酷課雲”服務,雲端整合各類學習資源與服務,提供臺北市師生各項數字學習服務,去年8月上線導入試辦學校。

  臺灣經驗已傳到大陸

  此次臺北智慧城市展中還出現了“濟南新材料産業園區”的招牌。臺灣綠智匯産業聯盟發起人陳光雄對記者表示,該聯盟正與山東省合作,將濟南新材料産業園區打造成智慧園區。

  共建智慧城市,兩岸已經展開闔作。臺灣“工業局”表示,目前兩岸智慧城市試點,在成都與寧波都已有成果,今年將重點集中在福建,推動業者與當地電子集團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領域合作。

  據悉,大陸已核定20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預計2020年前試點城市將達到600個。兩岸資訊産業合作最先以“無線城市”試點方式,在成都與寧波推動。

  陳光雄認為,以建築師的眼光看,臺灣城市有最佳的“黃金規模”,人少地不多,跟國際上動輒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相比,臺灣可以做到小而美的“綠色、智慧、健康”城市。而臺灣已有的經驗,可以為大陸中小城市提供參照。

  兩岸企業家峰會資訊家電小組近日舉行閉門會議,兩岸達成共識,包括雙方共擬“智慧城市白皮書”及共建兩岸智慧城市發展框架,並鎖定智慧醫療、教育、觀光與工業4.0等合作目標。臺方小組召集人李詩欽指出,臺灣資訊通訊技術産業的多元創新應用仍優於對岸,智慧城市發展也比大陸有更多經驗,但大陸近年在政府大力推動下發展迅猛,兩岸已具備優勢互補的條件。

  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李宗柏經理表示,臺灣在技術層面未必比大陸強,但勝在樂活、環保的理念和設計能力,可為大陸建設智慧城市提供整體方案,兩岸未來在這一領域應有廣闊合作空間。

[責任編輯:高旭]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