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簡喪薄葬漸成風尚 臺灣“環保葬”不再尷尬

2016年04月05日 08:26: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臺北、新北、桃園舉行的聯合海葬。(資料圖片)

  清明時節,臺灣民眾紛紛掃墓祭祖。不過與過往不同的是,很多人掃墓不再到墓園,而是到環境清幽的樹葬公園,或者是到風景優美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土葬、靡費、迷信,曾經也在臺灣蔓延一時,但隨著時代的流轉,觀念的革新,臺灣的喪葬禮俗正逐漸向“重禮不重俗”轉變,火葬、樹葬、海葬漸成風氣,以此彰顯“禮”的真正意義。

  殯葬業曾經走過“黑暗期”

  同為中國人社會,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響,臺灣的殯葬文化曾經也有一大堆繁文縟節,迷信風水,講究時辰,操辦喪事時竭盡排場,一場葬禮沒有十天半月壓根兒就不算完結。而殯葬業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為有厚利,導致各種勢力染指殯葬業,甚至有不肖業者和黑道勢力把持醫院太平間。曾經有高雄的殯葬業者受家屬委託,到醫院太平間領遺體辦後事,結果和醫院所屬的殯葬業者起衝突,為了搶屍體打成一團,事後在警察局裏互控對方是殯葬流氓。

  2001年6月18日出刊的美國《時代週刊》雜誌,鎖定臺灣的殯葬亂象,破天荒地以“死不安枕”(Grave Stakes)為題,足足用了兩頁的篇幅,針對臺灣黑道介入殯葬業的情形及民眾舉辦葬禮的亂象,做了詳盡的描述和分析。到底有多大的利益,能驅使業者不惜血濺太平間?根據估算,在臺灣,殯葬業每年至少有幾百億新台幣的市場。這麼龐大的利益,當然有人會鋌而走險。業者爆料説,有黑道勢力一度介入各醫院的太平間,每次醫院要開標的時候,消息都被他們封鎖,等到開標的時候,都是有黑道背景的葬儀社得標。

  改變喪葬模式關鍵在觀念

  面對種種喪葬陋習和亂象,臺灣民間率先展示了革新殯葬文化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深知,觀念改變是喪葬模式改變的關鍵,所以選擇從生死觀上來打開人們的心靈。由佛光山星雲法師所創辦的南華大學成立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啟了大眾對殯葬禮俗的關注。在殯葬改革研討會中,星雲法師公開表示他偏好火葬,並認為身體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南華大學還在臺灣北部與中部設立教育推廣中心,廣開殯葬禮儀班,訓練出一批儀錶端正的禮儀師,他們服裝整潔,熟稔相關政策法規、各種宗教葬禮儀式、祭文寫作及告別儀式主持、禮堂佈置等。

  法鼓山聖嚴法師對身後事也百無禁忌,認為對遺體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不留一點痕跡,他説,骨灰跟精神生命毫無關係,只是肉身生命最後的一分碳,並不代表什麼。也因此,如果老是執著于遺骸、骨灰的落腳處,就像是想把每天梳頭掉落的頭髮或身上褪下的皮屑收攏帶走一般,好累啊!事實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誼,才是我們要學習與緬懷的。聖嚴法師的身教與法鼓山自然葬園區的示範效用,也加乘了臺灣的殯葬改革效果。

  與此同時,政府當局也修正法令,在2002年6月通過實施“殯葬管理條例”,積極推動舊公墓公園化,倡導樹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並補助地方政府實際推行。很多大企業逐漸認識到殯葬業不僅是一種服務業、一種文化事業,更是一種人道事業,轉而加入殯葬業專業化和現代化的改革進程中,從風景優美的納骨塔到莊嚴的殯葬儀式,建立一條龍綜合服務,並以“生前契約”與客戶訂定葬儀程式及費用。在社會各方努力之下,“簡喪薄葬”逐漸成為社會的風尚,臺灣土葬比例一路下降到至今的1/9以下,樹葬、海葬、花葬等自然葬漸成風氣。人們的喪葬禮俗逐漸向“重禮不重俗”轉變,在“俗”的部分儘量美化、簡化、凈化。比如,一些逝者家屬放棄吹吹打打等傳統習俗,選擇增加親友卡片留言、個性化花山、家屬獻燈等既簡潔又有意義的環節。

  樹葬、海葬、花葬漸成風氣

  3月22日,臺北、新北、桃園三市舉行了今年首場聯合海葬。在簡單的追思儀式之後,往生者的骨灰,由他們的親友裝入船身造型的環保“安息盒”,攜往碼頭登船,伴著鮮花投入大海。為了不讓生者以後覺得無所憑吊,海葬結束後,他們可以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的是海葬時骨灰拋撒的經緯度,以後有需要時可以出海追思。臺北市民政局殯葬處也在“生命追思網”上設置海葬先行者的追思空間,提供其親友上網留言、追思及傳送圖片。

  自從2003年起,臺北市就推廣海葬,並每年與新北市、桃園市聯合舉辦1場次海葬。2013年起,改為每年辦理4場次聯合海葬。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眾,積極推廣多元環保葬,2016年將舉辦9場聯合海葬。

  在臺灣各縣市中,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臺北市最早推行環保自然葬。2003年11月,位於臺北市文山區富德公墓內的“富德生命紀念公園”正式啟用,基地約700平方米。進行樹葬儀式前,家屬可選擇喜愛的植栽區作為下葬點,在管理人員引導下,家屬親自執鏟,掘出直徑10—15釐米、深20釐米的洞穴,再放入以可分解棉紙袋盛裝的骨灰,獻上鮮花後,重新覆上土石即完成。至於撒葬則沒有穴位,而是自由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區。

  開辦第一年,由於民眾對環保自然葬法尚感陌生,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確曾接過不少民眾的抗議電話。例如有人打電話質疑,既然稱做“公園”,就該是讓小孩子盡情跑跳的地方,怎麼可撒入骨灰,觸人霉頭?面對此類誤解,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無不一一耐心加以解釋:樹葬、撒葬不但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傳統,更能讓生命與自然合一。辟為公園則是為了跳脫傳統墓地予人的陰森哀傷氣息,讓家屬來此能體驗到寧靜溫馨、生生不息的希望感。在事實的教化下,認同並選擇自然葬法的民眾逐年增加。(吳亞明)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