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

2016年03月21日 08:48:53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為工作焦慮對政府不滿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

  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編者按:兩年前的3月中下旬發生“太陽花學運”事件,部分臺灣島內青年上演佔領“立法院”等鬧劇,對臺灣政治、社會形成一定衝擊。兩年過去了,臺灣青年一代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是否甘心被稱為“草莓一代”(指抗壓性較差)、是缺少大抱負的“小確幸”(滿足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他們對島內經濟低迷、藍綠爭鬥的現狀是否仍感到無奈?對大陸的認識是否依舊缺乏?臺灣的一些青年人近日講述了他們的心聲。

  “不全是‘草莓’,但想‘大確幸”很難”

  永康街是臺北著名的小吃街,平日放學後年輕學生喜歡去那裏吃芒果冰、買油餅,到了假日,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日本等地的觀光客更多一些。過去,來這條街上的臺灣年輕人很少談論政治話題,但最近有了些許變化。三十齣頭、在大陸參演過家庭倫理劇《愛你不放手》的遊智翔在永康街開了家“來好雜貨舖”,他認為,現在臺灣年輕人多半反政府,所以表面看都是反“藍”的,但“綠營”全面執政後,也會有一堆人反對要上臺的政府,因此不能説他們就是支援“藍營”的。遊智翔發現,兩年前“太陽花學運”加上隨後的“九合一”選舉,以及今年年初的選舉,都聽到了部分學生談論政治話題。他身邊有同齡人還總是杞人憂天,擔心大陸會打壓臺灣。“全家300年前從福建到臺灣”的遊智翔過去會在網路上跟人家辯論“我是中國人”,但現在他意識到“讓身邊偏綠的朋友像他一樣去認同大陸,在現階段還是困難的”。

  兩年前大學畢業的車傳翊,去年服完兵役後現在正準備公職考試。他認為,“太陽花學運”後,臺灣中北部或中南部支援民進黨的人多了,在他居住的嘉義,很多同學的家庭背景都是偏綠到深綠,有的有明顯的獨派主張。但也有部分同學並不認同“綠營”,只是大家聊天時都會盡可能避開政治話題。車傳翊説,臺灣多年下來,處在藍綠惡鬥的環境,加上産業無法轉型升級,一直虛耗。臺灣地區經濟越來越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老本快被吃光,早被韓國等超越。臺灣年輕人就業的起薪在2.2萬新台幣至2.5萬新台幣之間(1萬新台幣約合2000元人民幣),比15年前的起薪還差,而且十多年來物價、房價已漲了數倍。

  車傳翊表示:“我身邊的朋友對未來普遍存在焦慮,最主要是薪資太低,買不起房,工作很不好找。這兩年年輕人參與公民社會、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多了,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厚植自己的實力,才能有競爭力。”車傳翊發現,身邊愛上網的年輕人只關心國際娛樂和體育消息,政經、外交不太關心,久而久之變得自己只有“小確幸”的心態。但對“草莓一代”這樣的標簽,車傳翊等人都不認同,表示身邊朋友都算有責任感、能吃苦,抗壓性也強。

  不少臺灣年輕人被批“缺少國際視野”“路愈走愈窄”。臺灣中華電視臺記者施孟君對此深有感觸。施孟君大學畢業近3年,從專業的財經新聞臺到澳門的澳亞衛視,再到華視,人生閱歷已比同年齡層的同學、朋友要豐富許多。她坦言,在澳亞衛視學到了很多國際知識,回到臺灣後,發現臺灣的新聞“很沒意義”,一些新聞節目看起來很活潑,但不外乎就是取材行車記錄儀或監控錄影。施孟君説,臺灣的新聞比較多元,但國際新聞少是公認的事實,這可能與臺灣地區的國際地位不高有關。施孟君説:“年輕人買不起房,很多年輕人每天都在窮忙,根本做不了‘大確幸’的事。回家打開電視,整天都是無聊的政治新聞,或者‘藍綠’惡鬥的消息。”另外,臺灣人生活比較悠閒,喜歡追求舒適的生活,想的是如何紓解壓力,玩網路遊戲、上社交網站,相互聊的是哪邊有好玩的秘境,有好吃的餐飲和便宜的商家等。

  “臺灣那段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

  施孟君上大學時遇到過大陸同學,兩相對比,她認為:“大陸年輕人的視野從求學階段就比臺灣年輕人遠。臺灣同學與他們相比較封閉。此外,陸生的抗壓性較強。”看到這一代臺灣年輕人的表現,一些“60後”、“70後”臺灣人不免有所擔憂。臺灣知名電視主持人、作家莊佩玲説:“現在的孩子是幸或不幸呢?”她對比説,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面對的誘惑也多,而她那一代很單純,就是唸書、留學。莊佩玲認為,學生受太多外界事務干擾不是好事,尤其在高中、大學那個年紀,因不夠成熟很難做出正確判斷。

  莊佩玲説,儘管大家知道念好書,做好自己的事很重要,但坦白説,隨著臺灣經濟走下坡,現在家長要送孩子留學,培養他們有國際視野的機會卻少了。莊佩玲説:“我當年念南加大的同學,現在已是臺灣某學校知名教授,但也供不起孩子出去唸書,因為留學費用越來越貴,現在要抵押房子才能讓孩子出去。”

  普通臺灣人的薪水沒有明顯增長,成為不少商人的共識。上海炎武金融資訊服務公司總經理許信涌招聘過兩次臺灣優秀的人才。十多年前他看好大陸市場,在臺灣金融界待了一陣就到大陸的渣打銀行分行工作,如今與友人合作開公司。他説,上海本地薪資太高,到臺灣招聘人才,扣除一年3次的往返機票費、食宿費用外,成本還是比較低的。但另一方面,他來自臺灣,回臺招聘也是想給臺灣年輕人工作機會。讓許信涌感慨的是,不過十餘年,臺灣的情況下滑得讓人吃驚,當年他和一些臺灣人才到大陸,薪資待遇都很高,總體薪資比同級的本地人最多能高出5倍。但臺灣那段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許信涌説:“找不到好的工作,只好回頭窩在自己的世界做‘小確幸’。”

  提到這代年輕人常説的“小確幸”,莊佩玲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只要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不去傷天害理,就可以了。開小吃店、咖啡店,做好自己的事,也應值得尊重。莊佩玲説,她身邊仍有許多有思考、有想法的年輕人,這些人學生時期可能很乖、很低調,沒有太多意見與想法,但不見得是“草莓”,他們進入職場後,反而有了創意,有很多的想法。

  “為抗議而抗議”易被政客操弄

  對於一些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偏見,莊佩玲説:“我比較能容忍大陸不好的一面,但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有其晦暗的一面。我看到的紐約,也很臟啊!”莊佩玲勸臺灣年輕人,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要不了解就妄加議論,多聽對方的想法,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社會制度,與各地朋友交往就會無障礙。現在大陸經濟起飛,年輕一代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動輒説人家不好。

  “兩岸青年多交流無害,要把心打開。臺灣年輕人要當世界公民,要去了解美國、印度的情況,更要了解大陸。”施孟君的想法代表了一些臺灣青年的心聲。施孟君認為,臺灣年輕人也容易被網路世界影響,年初“周子瑜事件”發生後,很多年輕朋友表明不想跟大陸人交流,但她在媒體工作,深知事件背後有部分媒體在過度報道,導致年輕人沒有深入了解這件事來龍去脈就下結論説:“你看,大陸就是這樣。”談到那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同齡人,施孟君説,臺灣年輕人確實會有因為買不起房、找不到好工作,而有了鬧學運的想法,但不能因此去鬧“立法院”,不能“聲大就是對”,為抗議而抗議,為反對而反對。她説,看起來好像很多年輕人是反政府、反社會的“太陽花”,但別忘了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支援“太陽花”、不支援“時代力量”,只是因他們很忙,沒有時間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車傳翊説,臺灣經濟要搞好,必須要緩和兩岸關係,否則臺灣的未來與年輕人狀況只會越來越困難。他認為,兩岸要持續良性互動,惟有彼此了解和交流,才能減少衝突。兩岸青年朋友交往要深化推廣,融入對方,對兩岸才有正面幫助,才不會走回頭路。至於近年常説的臺灣年輕人“天然獨”現象,是這一代年輕人從李登輝、陳水扁的“兩國論”開始,長時間潛移默化造成的,可是“沒有必要被政客操弄,也沒有必要敵視對岸”,臺灣年輕朋友要打開心胸與大陸交流,不要一味反對到底,否則自己的路、臺灣的路會越走越窄。【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