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高跟鞋教堂”引爭議:拍照、打卡...然後呢?

2016年03月08日 17:57: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高跟鞋教堂”引爭議:拍照、打卡...然後呢?

  夜晚綻放出與白天截然不同的夢幻氛圍。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嘉義高跟鞋教堂興建以來陸續引發建築界、藝術界、學界的批評。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位於嘉義布袋海邊,由320片藍色玻璃構成、高17米、寬11米的高跟鞋教堂,即將在農曆春節前開放參觀,預料將吸引大批人潮。依當地風景管理處規劃,接下來還有10多個糖果、鑽石等不同造型的教堂將誕生在雲嘉南海岸線,你能想像這種景觀嗎?

  標榜“愛情、幸福”的高跟鞋教堂,據説與半世紀前的烏腳病有關,未來會對當地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已引發兩極評價。甫獲得第19屆文藝獎美術類首位女性得主吳瑪悧、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龔書章、建築師呂欽文不約而同直呼“這太可怕”。

  硬扯烏腳病 販賣虛幻想像

  曾在嘉義策劃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家吳瑪悧説,“布袋地層下陷很嚴重,有很多環境問題要解決,但雲嘉南風管處不斷塑造對自然環境沒有幫助的景觀,政府帶頭破壞環境,帶來更多災難,不但沒解決問題,還在消費這個地方,這就是炒短線做法;在島外,通常不會在地質這麼敏感的地帶做工程。”

  吳瑪悧指出,“高跟鞋教堂植入一個視覺性很強的符號,同時又販賣一種虛幻的想像,刺激、吸引眾人的目光,但觀光客除了拍拍照、打打卡,然後呢?”她強調,“公共藝術應該響應一下人民在生活、環境要面對的課題,民眾被刺激去觀光,在過程中有所學習,而非只是來消費。”

  吳瑪悧質疑,“高跟鞋教堂硬扯上烏腳病故事,強調是紀念當年因病不幸截肢的少女,無法一圓穿高跟鞋走紅毯的美夢,問題是,烏腳病又不是只有女生得,男生也有,這種説法太性別化。”她指出,“就算高跟鞋真的與烏腳病有關連,周邊應該要有介紹烏腳病歷史的博物館,讓參觀民眾認識,否則這個設計理念只是亂掰。”

  檢視國際大趨勢,龔書章指出,“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建築界開始探討,建築還需不需要扮演一個城市獨特地標的角色?人類正面對極端氣候、貧富差距等嚴峻挑戰,社會性、公共性才是建築的核心議題,而不是只追求視覺、形式,但政府部門的腦袋,還停留在上一個世紀。”

  缺核心價值 建築只剩背景

  龔書章強調,“教堂在西方是宗教信仰的場所,後來慢慢演變成在教堂結婚是一種神聖而有氣氛的標的,教堂被當作是一個場景,但水晶教堂、高跟鞋教堂連場景都不見了,只剩下背景。”

  他認為,藝術的美醜與定義,有其主觀性,但再怎麼主觀,背後都有客觀標準,可以從藝術、在地性、整體地景環境與公共性等面向來檢視,拼觀光與經濟只是一個面向,更重要的是帶動年輕人返鄉,在地方長期耕耘。

  面向太偏狹 設計嘩眾取寵

  前建改社社長呂欽文則批評,高跟鞋教堂是公部門投入資金、資源打造的公共建築,不是私人蓋個主題樂園,只要嘩眾取寵、能夠吸引目光就好,公部門有社會責任,除了振興地方經濟,增加地方特色景觀,最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歷史意涵,但雲嘉南風管處關心的面向似乎太偏狹。

  針對高跟鞋教堂,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邱浩修在臉書寫道,“以歷史為名,缺乏思辨的反省意義;以文化為名,脫離常民的生活脈絡;以環境為名,增長無謂的環境負荷;以藝術為名,毫無獨創的美感詩意;以宗教為名,虧缺上帝的神性榮耀。”他更感嘆,“臺灣拼觀光,拼來的只是一次性效益,未考慮文化厚度與生活意涵,短多長空,寶島就這樣成為粗糙的主題樂園,可惜!”

  放眼臺灣各地海岸,無論是北海岸富基漁港附近石門婚紗廣場,臺中龍井麗水漁港、臺南安平漁港、花蓮觀光漁港,清一色都被縣市營造成地中海希臘風貌。雖然短期內吸引人潮,但也令人困惑這是臺灣,還是希臘?

  短視拚觀光 山寨造景當寶

  龔書章直言,“這就是山寨文化思維,拼觀光、想拉近城鄉差距,但是山寨文化的思考,一再複製,只追求用最大的可見度,在最短的時間吸引最多的人潮。”

  吳瑪悧認為,臺灣充斥山寨文化凸顯的是“我們沒有能力欣賞自己的自然環境特色,才會動輒拿別人的符號,當作是觀光形象。”

  高跟鞋教堂未演先轟動,還登上境外媒體,但社會該反思的是,臺灣西海岸冒出許多山寨造景,這對當地帶來的是幸福,或是災難?

[責任編輯:盧佳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