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報:雪來了別只顧著玩 臺灣民眾須警惕極端氣候

2016年03月08日 18:01: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5日刊文稱,10年來最強一波寒潮強烈爆發,臺灣也是“急凍”狀態,這一波寒潮如此威猛,不意外的是極端氣候愈發加劇。較遺憾的是社會氛圍被導向可能降雪,而不是藉此認識地球危機。老實説,去年12月巴黎峰會、氣候協議喊得震天價響,給民眾的感受絕對不如這一波寒潮。

  文章摘編如下:

  應該給臺灣氣象部門按個“讚”,除了循例發佈低溫特報,還罕見的製作了“負北極振蕩”的動畫短片。從網路上密集轉貼來看,這支動畫片産生很大的科普傳播效果,雖然還是有相當的知識接收門坎,但讓普羅民眾對“負北極振蕩”能留下印象,雖然解不出正確意涵,也是不錯的成績。

  若能輔以一些數字、現象,即能讓民眾了解地球的極區是把酷凍冷空氣鎖住的大冷凍櫃;例如1983年在西伯利亞沃司徒克(Vostok)測到地表最低溫是攝氏零下89.2度,據信南極做地質研究鑽掘的冰心,溫度更低到攝氏零下95度;有了這些數字,民眾較能了解負北極振蕩的發生就像把冷凍庫打開,對酷寒空氣往地球中低緯衝下去的陳述立刻變得具象。

  入冬最強寒流發威,讓許多不會下雪的地方都傳出雪訊。海拔僅470公尺高的宜蘭雙連埤24日清晨起降下瑞雪,民眾看見大地抹上一片雪白,興奮不已。(黃世麒攝)

  該告訴民眾的,還不止去年是地球最熱、創下增溫紀錄的一年;還該告訴民眾光是今年開年以來的20多天,本該是旱季的天氣,居然有源源不絕的華南水氣吹來,讓許多地方竟然降水創下紀錄;旱季大量降雨,這即是“異常”;如果異常頻繁發生,意味農業生産的“四時”亂了,農民不知何時春耕、嫁接,作物也不知該不該發芽竄出頭,之後必然影響糧食供應。

  這波寒潮的預告早在1周之前,主要是幾個國際氣象衛星的彩色影像,竟然預告測得東北角、新北市可能出現2度低溫;這新型氣象衛星高空偵測有很強的科學支撐,但缺點是未經地形因素過濾、確認;再加上之前預告零度線下到福建沿海,但臺灣與大陸有海峽的調節,能起重要的屏障作用,因而與其讓臺灣民眾繪聲繪影,“雪來了”,不如趁此時給予更多的氣象常識。

  23日起的急降溫,氣象部門貼心的發佈低溫特報,還不時根據最新數據下調低溫預測;但急降溫還是帶給老弱民眾極大挑戰。但也該同等強調的,是寒潮過去後的一天,急速的回溫也是個挑戰;因為暖化效應,大氣環境趨暖,老弱民眾受不了急凍,也承受不住急升溫,三溫暖對心血管衰弱者,畢竟是嚴酷的障礙。

  因為寒潮,民眾對相關知識、資訊有熱切的期盼,這個時機,每個握有知識傳播管道的環節都應該把握。導引民眾“雪來了”可以理解,亞熱帶臺灣想體會降雪,確實是幾十年難得一遇,但更該告訴民眾這波寒潮是極端氣候造成,而且僅是揭開序幕,未來極可能有更多的不可測。(卓亞雄)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