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星雲大師:説我是“政治和尚”,是看得起我

2016年03月08日 18:27:26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星雲大師接受《環球時報》、“佛教線上”訪談。

  年近90歲的星雲大師10月中旬開始大陸之行,其中包括參加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出席新書《貧僧有話要説》發佈會等。11月3日晚,“有話要説”的星雲大師在位於北京通州的光中文教館接受《環球時報》和“佛教線上”網聯合訪談。星雲大師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就人間佛教的特色與作用、中華文化全球共用、世界和平以及“中國夢”、臺灣島內發展等相關話題,詳盡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推動人間佛教,我提倡‘五和’”

  環球時報:您這麼多年來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最大感悟是什麼?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我提倡“五和”:一是自心喜悅,自己的心裏要喜悅、和平;二是家庭和順,一個家裏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大家要和順,如果你看不起我,我也不歡喜你,這個家,有什麼溫暖?有什麼快樂?三是人我和敬,兩個人不是對立,你和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要和氣一團,要互相尊敬,要互相包容;四是社會和諧,不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都守道德、守法治,互相給你歡喜,與你結緣,給你希望,能這樣做到,最後才能“世界和平”。現在倡導世界和平的人很多,但是你要有步驟,不能憑空説世界和平,哪那麼容易?從自己先歡喜、快樂開始,慢慢推廣到世界大眾、世界和平。

  環球時報記者谷棣採訪星雲大師。

  環球時報;提到世界和平,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70週年。您在書中寫“父親在南京的戰爭硝煙裏人間蒸發,當時寡母遺孤的窘迫,豈止是貧窮可説呢”。回想這些經歷,針對當前日本一些保守傾向,您有什麼忠告?

  星雲大師:我在78年前出家做和尚,那時12歲,是因為“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很快打到南京,當時我父親在南京應該是殉難了,我尋父不著,在南京棲霞山寺出家。

  對日本,中國犧牲了3000多萬軍民,最後抗戰勝利。確實,我在年輕時對日本非常敵對,非常仇視。但到了我現在的年齡,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結”,冤仇總要消除。老是記著冤仇,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有把冤仇淡化,大家互相再結善緣,我給你好的因緣,你也回報我好的因緣,大家善緣來往,可以改變人我之間、國與國之間、世界之間(的關係)。所以,要世界和平,先要把個人的恩怨情仇丟到一邊,從大體、大局、全人類的角度來著想,世界才幸福。

  佛教線上:您一直有一個理想:“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在英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佛光山的道場。這是佛教傳播過程中的重大發展,也是世界了解、熟知並共用中國文化的具體體現。那麼您認為,佛教,尤其是漢傳佛教,能夠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起到什麼特別的作用?

  星雲大師:30多年來,我們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佛光會,甚至有幾千個分會,幾百萬的會員。我們在50多個國家建有200多個寺院,像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休斯敦、紐約、芝加哥等地,都有我們佛光山分院。

  所以,我們不光説傳教,應該説是傳播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一是聯誼僑民互相來往,二讓歐美人士知道除了信基督教以外,還有一個更有因果、更合乎人道、對生活更有幫助、讓心靈更安定的佛教,讓他們接受。

  “佛教線上”安迪對話星雲大師。

  現在的中國已超過漢唐盛世

  佛教線上:您的祖籍在江蘇,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兩岸佛教的友好交流。那麼佛教的交流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什麼意義?

  星雲大師:過去所謂:兩岸未通,佛教就先通了。過去我們國際佛光會到西安,把佛指舍利迎請到臺灣去供奉;我們組織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到北京音樂廳表演,在上海大劇院表演。我們也邀請大陸的四大教派、藏傳佛教、南傳佛教,跟我們一起到世界各地,以梵唄、佛教的音樂來和世界結緣。所以十幾年前兩岸佛教界就已經常來往了。

  經過這許多活動以後,“九二共識”,兩岸人民你來我往,我往你來,大陸客每天也有幾千上萬在臺灣旅行;現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也相當發展。大陸收藏的文物,到臺灣的故宮去展出;臺灣的文物也到大陸來展出、表演。像這樣的兩岸交流,人和人來往,文物和文物來往,本來是一個中國,都是有血緣關係,都是同一種語言,都是炎黃子孫,將來就如習近平主席所説的:兩岸一家親。

  環球時報:這些年,您真心誠意地推動兩岸和平,並感受到大陸的變化,在您心中,“中國夢”應是什麼樣的?

  星雲大師:習近平主席提的“中國夢”,就是讓中國民族團結,中國文化發展,種族不要分裂,大家要和諧,讓中國強大,不被世界上的人再看成“東亞病夫”。現在的中國已經超過漢唐盛世。現在中國人在世界上,已經很受人尊敬。我覺得,習主席是很可敬可愛的領導人,他不但是一個國家偉大的領導人,對佛教好像也很有緣分。例如説,印度總理到中國訪問,他飛到西安談玄奘大師、談絲路。他到斯里蘭卡出訪時,談法顯大師西行的海上絲路。他到聯合國講述中華文化與佛教的因緣關係。

  環球時報:談到絲綢之路,在您看來,佛教在“一帶一路”規劃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星雲大師:一個蠶子,它的絲綢,通過東西方貿易往來,走出一條絲綢之路,讓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交流、人士互相往來,這個小蠶子有這麼大貢獻,何況我們一個人呢?所謂: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每個人都覺得有這種犧牲、奉獻的心,不是一條陸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條海上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讓全世界文化互相往來,友誼互相建立,大家和平共處,這就是“中國夢”的實現。

  出家人要“問政不幹治”

  環球時報:您在《貧僧有話要説》中説,“總的來説,我是一個和尚,我做過國民黨的黨員,我是中國人,這是貧僧一生不能改變的。”我們看到您對臺灣和對臺灣民眾的深厚感情。您不介意有人説您是“政治和尚”嗎?

  星雲大師:“政治和尚”?我究竟是什麼和尚,我想不是哪個人説我是,我就是。比方説,我在世界上辦了5所大學,可以説還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在世界上辦5所大學的,我應該也有資格做“教育和尚”吧!我也在大學裏教書,世界五大洲很多大學給我幾十個榮譽博士,大陸也給我多個名譽教授,我是“教育和尚”嘛,但沒有人説我是“教育和尚”,只説我是“政治和尚”。應該我也有一點善心,我也佈施,我也救災、救苦、救難。我也建了幾百個寺院,弘揚佛法五大洲,所謂佛光普照,我也應該是“傳教和尚”。現在,我練書法、寫字,以“一筆字”結緣,我也可以算是“藝術和尚”。

  説我是“政治和尚”這也很好,表示看得起我,我好像在出家人中比較關心社會。我不做官,我也沒受過政治補助,只是一些政治人物到我的寺廟裏喝口茶、吃口飯、談個話,媒體一報道,那我就叫“政治和尚”?無論“文化和尚”“慈善和尚”……都是假名。

  不過,一個佛教徒,你不能説他不可以參與政治。政治是每一個人的權利,除非是他犯罪、犯法了,受了刑法的懲治,開除他,褫奪他的公權,他沒有政治權了,他不能選舉了。

  佛教徒、出家人,又沒有犯法,他只是關心社會,這就叫“政治和尚”嗎?其實,太虛大師有一句話叫“問政不幹治”,就是出家人可以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人民的福樂,但是不做官,不做什麼縣長、市長。

  像佛光山,上千個出家人,沒有人做官,也沒有人去從事什麼政治活動,做的都是社會的善事、好事,你把他看成是政治呢?看成是慈善呢?看成是教育呢?還是看成是文化呢?依大家各人的看法吧!心中是佛,看人家都是佛,心中是魔,看人家都是魔。所以看法各有不同,我們不計較。

  環球時報:您最近説過“洪秀柱是‘觀世音’”“蔡英文是‘媽祖婆’”“我沒有棄藍投綠”等。國民黨現在在臺灣島內遇到困難,您是否也希望他們儘快渡過難關?

  星雲大師:這個也不是個人的事情。黨,有黨團,一個人不能稱黨,黨有“黨派”,國民黨有100多萬黨員,這100多萬黨員,能團結嗎?100多萬黨員,能做到孫中山先生説的“天下為公”嗎?這100多萬黨員,真正能為人民服務?人民都接受你們嗎?我想這個是很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健全。人人自立自強,別人必定尊敬。黨也是一樣,國民黨要自立自強,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援。

  星雲大師“有話要説”

  訪談中,星雲大師談到佛教與世俗生活:在我們的生活裏,最好實行“三好”:口説好話,身做好事,心存好念。口説好話就是讚美你,給你歡喜,這就是真;身做好事,做善事、服務、做人,這就是善;心存好念,好比慈悲、尊重、包容,就是美。身口意,説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這就是真善美,其實人間佛教,這樣去生活,就是君子,就是賢人、就是好人。

  談幸福感:貪慾是無限的,可是物質是有限的。慾望永遠不能滿足,不能滿足就不能快樂,知足才常樂。我覺得,現在中國經濟成長,人的生活都升高了,但是我們並不希望大家都享受物質,應該要享受精神生活。

  在中國,每一個人都應該覺得生活的超越、生活的進步,就應該步上信仰的道路,心中有主張,心中有目標,心中有道德,心中有聖賢。佛教徒心中有佛。何患做人不健全呢?

  談名利:人在世間,所謂功名富貴、金錢名利,誰都希望獲得。但是,這不是説希望就能得到的,你也要有福德因緣,才跟著有功名富貴。世界上,功名富貴也不一定是人生唯一的重要要素。有功名富貴的人也一樣有煩惱,一樣辛苦,一樣過得不安樂。所以我想,最好不一定要榮華富貴,就是清貧、淡泊,只要安心,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生活;只要歡喜,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我們就拿儒家的顏回來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像佛教裏的大迦葉尊者,他居於山洞、樹下、河邊,他都不住在房子裏面,連佛陀叫他:大迦葉,回到精舍來住吧!但他苦行慣了,説:我以苦行為樂。苦,一般人都不要。其實,苦不是絕對不好,苦也給我們增上,苦也給我們學習,苦也讓我們昇華。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這一世間上,你能榮華富貴、幸福安樂,固然很好,就是你清貧、淡泊、不失去人生的歡喜、快樂,那也是重要的意義。 

  談個別宗教人士在社會上傳出醜聞:宗教界的人士,他也不是成佛,每一個行業裏面,都是賢愚不等。再好的良田,生長的五穀,裏面都有幾根雜草、不當的種子。所以,佛教裏面有一些犯戒、違規、不守道德等,為人所詬病,那都是個人的事情,與整個佛教的教義、與整個佛教的教團,應該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關係。真正對宗教認識、有信仰的人,不可以把一些污穢、雜染的事情,跟清凈的宗教教團混在一起,這個很重要。(環球時報記者谷棣 谷棣 “佛教線上” 安迪)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