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過中秋,臺灣人為啥青睞吃烤肉?

2016年03月08日 18:43:32  來源:東南網
字號:    

過中秋,臺灣人為啥青睞吃烤肉?

  中秋博餅在閩南一帶十分流行。(資料圖片)

  在臺灣,盛行吃烤肉過中秋。(資料圖片)

  新聞話題

  時近中秋,閩南一帶進入了博餅狂歡季;而在海峽對岸,則盛行吃烤肉過中秋。臺灣為何會時興“吃烤肉、過中秋”呢?雖然吃烤肉過節,備受臺灣年輕人喜愛,但燒烤也增加了碳排放。該如何適度引導控制,避免節日裏油煙排放過量,造成空氣污染?傳統佳節又該如何過,才能既不失傳統韻味,又豐富有趣,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過個有意義的節日?

  觀點碰撞

  特邀嘉賓:

  閩臺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員 林蔚文

  臺灣自由撰稿人 張順益

  高雄傳媒行業從業者 張昱珍

  換種方式過中秋 圍爐烤肉成習俗

  聽濤君:中秋節臨近,廈門、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開啟了博餅模式,而這一風俗也逐漸傳至島內。不過,在臺灣最流行的過節方式卻是烤肉。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炭爐邊,邊吃邊聊,共用團聚之樂,好不快哉。各位能否描述一下島內烤肉過中秋的情景?如今,博餅、烤肉都已逐漸成為一種地方習俗。對於這種過中秋的方式,您怎麼看待?

  張昱珍:在臺灣,每逢中秋節,外出遊子會紛紛回家過節。烤肉無非就是幫助人們,找到一個舉家團圓的理由罷了,讓大家一起來做件有趣好玩的事。中秋那晚,有的人在商店騎樓下燒烤,有的在樓群或小區門前集體燒烤,有的則在自家客廳或空中陽臺燒烤,處處飄來烤肉香。由於野外燒烤最受歡迎,因此島內各地都會開放一些公園,作為露天烤肉場所,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相約在此,賞月吃肉。

  張順益:這些年,臺灣中秋烤肉的食材和器具都在演進,由此也可以看出時代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在食材上,早期流行白土司夾烤豬肉片、雞肉、臺灣香腸、普通魚類等,主要追求數量,保證能吃飽。後來,逐漸增加牛、羊、高檔海鮮等高蛋白食材。如今,則開始追求蔬菜瓜果等綠色、健康食材,就連烤法也是推陳出新,還有不同的湯水、飲料、啤酒相配,讓大夥在大快朵頤中品嘗友情、親情。因此,在哪過中秋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過中秋的人如何一起high!

  林蔚文:博餅在閩南地區,尤其在廈門最為火爆。其實,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一整年的運氣都會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裏傾注了人們的情感訴求。就如柚子有“佑子”的諧音,蘊意吉祥,中秋又恰逢柚子産季,許多地方就有了中秋吃柚子的習慣。所謂一家烤肉萬家香,臺灣的烤肉同樣寄託了人們的情感訴求,增添了節日喜慶、熱鬧的氛圍。不論是哪種過節方式,只要過得有意義,都值得提倡。

  商家大戰促風潮 節能減排受關注

  聽濤君:過中秋,以往不外乎吃月餅、賞圓月、嘗柚子。而臺灣為何會興起烤肉過節呢?雖然烤肉帶來了歡聚與快樂,但也增加了碳排放,並埋下了火災隱患。該如何採取應對措施?

  張昱珍:臺灣中秋烤肉的習俗,最早始於臺灣中南部地區,流行于北部也就在最近一二十年。為什麼中秋節要烤肉?有多種版本解釋,其中一個版本是,秋收後農閒,臺灣民眾會把稻草架起來焚燒,順便扔幾個番薯烤烤,後來覺得沒意思,就乾脆疊石頭或用磚頭搭架子燒烤。之後,有臺灣醬油製造商在中秋前夕密集推出“金蘭烤肉醬”的廣告,産品還隨贈一個小毛刷,直接將毛刷裝在瓶口上,倒著一拿,就可以直接涂肉了。這對酷愛烤肉的臺灣人來説,簡直是劃時代的發明。而另一家萬家香醬油不甘示弱,也打出烤肉的廣告。就這樣,兩家廠商相互大打廣告戰,加上同時間各大賣場在中秋節前大辦烤肉器具、食材特賣會。於是,“中秋烤肉”走進臺灣千家萬戶,幾年下來形成了“過中秋、吃烤肉”的風潮。

  張順益:中秋如果只是賞月、吃月餅、嘗柚子也未免太單調了,燒烤讓你想吃什麼就烤什麼,各取所需,還能與朋友家人相聚,與左鄰右舍交流一番,有趣又熱鬧。不過,這幾年,臺灣開始重視露天燒烤可能造成的問題,倡導健康烤肉。比如,自製檸檬醬料,避免吃進過多熱量;探討怎麼烤才不會排放過多油煙,減少空氣污染等等。

  林蔚文:中秋烤肉已逐漸成為臺灣新的節日習俗。近年來,為了提倡節能減排,臺灣地方縣市已經較少舉辦大型烤肉晚會,還有多個縣市禁止在公園內燒烤,燒烤店生意反而因此火爆起來。這些燒烤店開足馬力,全天無休,借中秋大肆搶佔商機。

  新舊習俗互交融 傳統佳節添魅力

  聽濤君:儘管烤肉之風盛行臺灣,可是傳統的過節習俗在兩岸並未式微,各地仍在舉辦各種傳統習俗活動。不過,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我們該如何讓傳統節日既保留住文化韻味,又跟上時代步伐?

  張順益:每逢中秋,臺灣民眾會“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闔家平安,這就是傳統習俗的沿襲。臺灣各地的廟會或社區組織,也會自發舉辦一些康樂活動,內容比較多元,吸引了許多居民參與。

  林蔚文:除了賞月、吃月餅外,各地都有自己的中秋習俗,比如擺泥人、燒瓦罐、點橘燈、遊火龍等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只要中秋這個節還在延續,這些傳統文化就在延續,不會因為烤肉等時尚元素的興起,而沖淡傳統佳節的韻味。相反,各地的新舊習俗在頻繁交流中,相互滲透、彼此交融,讓傳統節日多了許多時尚、有趣的元素。比如,閩南地區的博餅已經開始流入金門及臺灣本島,並延伸至閩南以外的其他地區,許多年輕人也非常熱衷參與,增添了傳統節日的魅力。

  張昱珍:對於年輕人來説,過節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傳統節日活動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不在於吃什麼、玩什麼,最重要的是讓年輕人感受到活動的趣味性,因此給傳統佳節注入時尚元素,必不可少。當然,我們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過節方式,不然一味追求潮流,只會累了自己,失去了過節的原有之義。

  網友微評

  @陳雲淡:其實,每一個中國傳統佳節裏都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因子。烤肉也好,月餅也罷,中秋之夜,親朋好友能團聚一起,去了解、去分享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去體會中國人對家、對團圓特有的情感,這對兩岸的年輕人來説,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秧子:我覺得只要中秋這個節一直延續,就是傳統文化在延續。至於是吃月餅,還是博餅,或者吃烤肉,都只是過節的方式而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zi色feng鈴:只要月圓人全,中秋即是一次溫馨歡樂的團聚,還在乎吃什麼嗎?

  @小讓烈: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若為了傳統而傳統,就變味了。過節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找到屬於自己的過節方式就是最大的意義。

  記者點評

  古人喜歡在中秋時節吟詩賞月,而現代人則喜歡以博餅、烤肉等方式過中秋,在玩樂中品嘗親情與友情。

  其實,不論過節的習俗如何演變,團圓的主題是永遠不變的。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民間的過節方式在悄然演變,但人們對過節的興致卻有增無減。不論是博餅,還是烤肉,人們渴望的就是一家人開開心心,給生活增添一分色彩、一分情趣。

  相信,只要中秋佳節在延續,中華傳統文化與節日習俗也一定會延續下去,而兩岸的新舊習俗,在彼此交流之下,也定然會相互交融,為傳統節日增添新的魅力。(福建日報記者李向娟)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