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小吃店老闆的“美味經濟學”

2016年03月08日 18:48:0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在成都市中心一條看起來很安靜的小巷裏,張浩瑋經營的臺式小吃店“文媽香腸”面積只有14.8平方米,只坐得下16個人,毫不起眼卻創造著每月20萬餘元的營業收入。

  近年來,大陸的飛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西進”淘金,入行門檻較低的餐飲業成為熱門之選。在成都這座“休閒之都”,由臺灣青年開辦的便當店、臺式小吃店、奶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張浩瑋的小吃店是其中的佼佼者。

  初見張浩瑋,許多人會驚訝于他説話不帶“臺灣腔”。對此,張浩瑋笑著解釋説,爺爺和外公都是國民黨空軍,父親祖籍河北,母親祖籍四川,自己從小在眷村長大。在還沒有踏上大陸時,他就已經聽遍四川話、上海話、廣東話等大陸各地方言。

  “忍不住到大陸看一看,很多人都有這種心願。”2008年,張浩瑋主動申請工作調動,離開臺灣到了廈門。4年後,他又辭去廈門的工作,來到成都,準備傳習母親手藝,創辦一家臺式小吃店。

  成都美食薈萃,幹鍋、冒菜、火鍋、川菜等花色品種繁多,餐飲業競爭激烈,加之川人嗜辣,口味清淡的臺式小吃要在這樣的地方“出頭天”可不容易。

  張浩瑋迎難而上。經過仔細研究,他發現成都人喜歡香辣口味,不喜歡吃甜味食物。“最重要的是,小吃店的客人以20多歲的年輕人為主,他們不像老一代那樣重油重辣,比較能接受多元化口感。”

  於是,張浩瑋決定摒棄完全將菜品調製成麻辣口味的想法,代之以一定程度的改良。滷肉飯、香腸飯、炸雞排、冬瓜茶、甘梅地瓜……張浩瑋反覆嘗試,降低甜度、增加鹹度,並在配菜中添加辣味泡菜,努力做到既基本保持寶島風味,又較貼近川地口味。

  2013年5月10日,臺式小吃店“文媽香腸”正式開業,新穎的菜品很快吸引了不少熱衷“嘗鮮”的年輕客人。如何讓好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呢?在房地産和保險行業“打拼”多年的張浩瑋敏銳地發現微博行銷正當其時。

  “我們通過打折優惠,鼓勵食客把美食照片放在微博上。”張浩瑋説,這種方式吸引了最早的一批食客,還引起了本地媒體關注。反過來,他又把相關報道放在微博上,吸引更多粉絲。

  更大的攬客秘訣便是服務。在“文媽香腸”,經常出現服務員蹲著為客人點餐的情形,這個小小的細節背後大有講究。“我們店小,如果服務員站著,就會讓客人覺得空間上很壓抑;第二,人們都習慣性地不喜歡仰著頭看別人,一般只有對長者、對上級才會仰視;第三,店裏的客戶以20多歲的女孩子居多。夏天女孩穿得比較清涼,如果服務生站著,就容易讓雙方感到尷尬。”張浩瑋説。

  憑藉充滿人情味的精緻服務,“文媽香腸”生意日漸火爆,店裏的兩面墻貼滿了客人的合影照片和祝福語。

  “很多顧客成了我的好朋友。”張浩瑋説,有個年輕小夥子曾在半年時間裏每天光顧他的店面,“每次都點一份燙青菜,甘美地瓜,冬瓜茶和肉燥飯”。後來,張浩瑋把這個小夥子和他的女朋友請到了家裏,一起歡度春節。

  “現在哪不能吃好呢?哪家飯店不説自己是衛生、用心的呢?我的店很特別,特別之處就在於營造了家一樣的溫馨感覺。”39歲的張浩瑋常常在微博、微信上與客人互動,曬自己做的早餐和外出度假的照片,還在店裏的顯示屏上滾動放映一家三口的生活照。

  在張浩瑋眼裏,成都和善包容,是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在這裡,他踐行著自己的“美味經濟學”,每天都在家一樣的氛圍裏收穫著幸福和快樂。(記者王迪 趙博)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