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養老機構探索新運作模式 融入人性化創意(圖)

2016年03月08日 18:53:0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臺灣養老機構探索新運作模式融入人性化創意(圖)

    在雙連松年大學國畫課上,兩位老人在認真作畫。

  

    在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有一處專放老物件的“懷舊隅”。

  “懷舊隅”

  回味舊歲月

  在臺北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95歲高齡的倪王應覺老太太每日午後都會約上三五個“老友”,到“懷舊隅”小聚,看一看老物件,聊一聊陳年往事。這一刻,老人們笑得特別開心。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成立於2003年,由臺北市社會局委託耕莘醫院辦理,共有561個床位。“懷舊隅”是這裡營建的一個空間,幾十平方米的天地,卻宛如時光隧道,讓人一下子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屋內,斗笠、蓑衣、老式電話、縫紉機、舊梳妝檯、黑白電視等老物件一應俱全,墻上挂著鑲了黑白照片的老相框以及一件老式挂鐘,指針慢悠悠地旋轉著,仿佛時光從未離開……

  “這是一種懷舊療法,通過將老人帶回過去的美好時光,喚起舊時的記憶,幫助其平靜心情,減少患老年癡呆症的概率。”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的承辦單位、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表示,近年來在島內懷舊療法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它一方面可以幫助長者從精神上找回自信,另一方面可以讓老人在回憶中找到共鳴,從而相互鼓勵、支援,一起樂觀地接受現實。

  雖然中心有健身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但“懷舊隅”仍是老人們最常光顧的地方。“雖然老人在肉體上無法回到過去,但精神上完全可以越活越年輕。”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主任鐘美蘭説,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觸摸老物件讓老人可以回味過往歲月,珍惜現在的生活,減緩記憶的衰退。

  綠色農場

  種出“幸福感”

  79歲的陳寶鳳自從住進桃園長庚養生文化村後,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沿環山步道走上一圈,然後順道拐進農園看看,種種菜、采采果,在揮灑汗水中享受好心情。

  長庚養生文化村佔地34公頃,目前已入住約600戶老人。與以往傳統養老院的住院式生活不同,長庚養生文化村在園區內開墾出一片佔地15公頃的綠色農場,並出租給老人耕種,這不僅保障了住戶的食品安全,也讓許多老人享受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樂趣。

  養生文化村副主任倪同芳告訴記者,綠色農場分為自然果園區和野趣農園區。其中,自然果園區結合季節栽種了各種水果,四季皆有果香,老人可以隨時來這裡感受觀果與採果的樂趣;而野趣農園區則主要向老人提供動手栽種、耕作的樂趣,以此活動筋骨,體驗簡易的田野生活,讓心靈回歸自然。

  走進野趣農園區,這裡共規劃有70個單元的菜圃及15個單元的輪椅者栽植區,每單元面積約5平方米,老人們可依據喜好承租。此外,園內處處可見無障礙設計,用來防止老人在勞作時摔倒或扭傷。例如,果蔬架的高度可以依據身高調整,讓老人站著就可以輕鬆享受農耕樂趣。

  “其實,老人並不強調硬體環境,反而更在意軟體設施。在綠色農場內,老人不再是被動式養老,而是主動生活,用自己的勞動種出‘幸福感’。”倪同芳説。

  老年大學

  找到“第二春”

  “沒想到退休之後,竟然比上班還忙,每週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62歲的張阿公前年住進新北市雙連安養中心後,不僅報名參加了合唱班,還兼職當起書畫老師。張阿公笑稱,自己忙得沒空得老年癡呆,腦袋瓜越變越靈活了。

  雙連安養中心是一傢俬立養老機構,多次獲評臺灣第一優質安養機構,其最大的特色在於設有一所老年大學——雙連松年大學,這是全臺第一所設在養老機構內的老年大學。目前,在這所大學內,像張阿公這樣的“銀發學生”還有200多位。

  “辦老年大學就是要鼓勵老人勇敢走出房間,多結交朋友,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告訴記者,雙連松年大學共設有書畫、才藝、音樂、語言和心靈成長五個班級,學員平均年齡82歲,各類課程更是多達54種。

  “老人退休後,用腦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這時,讓老人多參與課程活動,可以鍛鍊老人的腦細胞,預防老年癡呆等病症發生。”雙連安養中心主任賴明妙表示,在老年大學裏,老師即是學員,學員也是老師,老人們相互學習借鑒、教學相長,不僅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能,還可以結交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讓晚年生活不再孤單,找到生命的“第二春”。

  不過,蔡芳文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老人觀念的更新,學校的課程設置還遠遠不能滿足老人們的需求,他正計劃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豐富、更有意義。

  採訪手記

  念好“必修課”,上好“選修課”

  對於一家養老機構來説,硬體設施固然重要,但貼心的軟體服務更是不能少。

  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營建“懷舊隅”,讓老人通過與老物件“對話”,重建昔日的自信;長庚養生文化村將野趣農園、自然果園搬進養老院,讓老人通過與大自然“對話”,達到了放鬆心靈、活動筋骨、愉悅身心的目的;雙連安養中心則通過開辦老年大學,讓老人通過與各類課程“對話”,走出去、動起來,既培養了興趣愛好,又結交到更多朋友。這些細節服務貌似不同,但宗旨一致,就是要讓老人感受到滿滿的自信,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愛。

  對於老年人來説,他們最擔心的不是能否住好、吃好,而是自己是否拖累子女、是否被人嫌棄。因此,養老服務在做好硬體設施建設的同時,更要關注老年人內心的需求和感受。這就要求養老機構既要念好“必修課”,也上好“選修課”,從細節入手,在配套服務上多點創意、多些溫情,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精彩綻放。(劉深魁 文/圖)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