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鄉村的美麗實踐:“智造”青蛙王國與蝴蝶世界

2016年03月08日 18:50:1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臺灣鄉村的美麗實踐:“智造”青蛙王國與蝴蝶世界

   青蛙成就桃米村災後重建奇跡。(資料圖片)

  夏季是桃米村最熱鬧的時節。旅客們來到這裡,一定會在夜晚時分舉著手電筒,穿著雨鞋,去看看桃米村最著名的青蛙。蛙聲一片中,仿佛在聽一場“濕地吹奏會”。這時,講解員會適時解説每種青蛙的特點,旅客可以在玩樂和學習中,體會生態之美。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裏鎮,這個充滿生機和趣味的鄉村,曾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遭受重創。誰能想到,帶來一片嶄新圖景的竟是河塘裏一隻只不起眼的青蛙,而這一切則源自一對記者夫妻。

  1999年2月,曾任職于《天下》雜誌的廖嘉展與妻子顏新珠,在埔裏鎮成立了新故鄉基金會,旨在於關注社區營造。不料,僅7個月他們就碰上了“921”大地震。“當時,我們就住在附近,差點被壓死。”劫後余生,讓廖嘉展對埔裏有了特別的感情,更想撫慰這片受傷的土地。

  青蛙變王子

  那時,地震帶來的心靈傷痛和産業沒落讓桃米村陷入了重建的重重困難。在村民眼中,桃米村是“連鬼都不願意來的地方”。面對困境,廖嘉展開始一邊整合社區資源,一邊思考桃米村的出路。在這個過程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元素——青蛙。

  桃米村生態資源豐富,單青蛙就有23種,佔臺灣原生種蛙類的80%,這讓廖嘉展眼前一亮。“何不以青蛙為賣點,發展觀光旅遊業?”對於廖嘉展的提議,村民們普遍質疑,不相信自己可以過上“拿著麥克風就有飯吃”的日子。

  為了讓村民信服,廖嘉展請來臺灣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及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們做起了生態物種調查,也邀請社區年輕人一起參加,讓他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通過這種方式,廖嘉展培養出了30位講解員,並在試營運後,拿到了第一筆靠解説獲得的收入。

  在試運營階段,廖嘉展依靠基金會本身的影響力,通過社會網路和友好團體進行推廣,吸引了更多人來桃米村欣賞“青蛙王國”的魅力。

  隨後,許多村民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出來,各種民宿涌現而出。目前,桃米村共有30家民宿,民宿的主人有的曾是講解員,也有從城市回來的年輕一輩。看到這樣的景象,廖嘉展感到欣慰:“青蛙讓桃米變成了一個讓人想回來的地方。”

  不僅如此,桃米村的青蛙還延伸出了一條産業鏈。走在村巷裏,隨處可見青蛙雕塑和手工製品,連洗手間也被命名為“公蛙”和“母蛙”,備受遊客喜愛;以桃米村為原型的3D立體動畫電影《桃蛙源記》,講述了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的故事,更拓寬了桃米村的知名度。

  據統計,目前依託觀光休閒産業,桃米村的年收入約為1.3億元新台幣,這是桃米村過往任何一項傳統産業無法比擬的。用廖嘉展的話説,青蛙已經成為桃米村不折不扣的“老闆”。

  蝴蝶續奇跡

  桃米村青蛙變王子的成功,讓廖嘉展開始思考將這一模式推廣至全鎮的可能性。 2011年,在與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廖嘉展找到了另一個令人驚奇的元素——蝴蝶。臺灣曾被譽為“蝴蝶王國”,埔裏鎮正是當時最重要的蝴蝶工藝品生産基地,女工們曾在這裡用不同蝴蝶翅膀,複製出不同的世界名畫。

  與青蛙不同,蝴蝶帶給人的感覺是美麗、輕盈,而化繭成蝶像極了埔裏震後重建的過程。

  就如當初重建桃米村一樣,廖嘉展開始在埔裏鎮營造不同的蝴蝶棲息地。2013年,臺北指揮家樂團的謝東升、劉妙紋來到埔裏鎮,協助震後的小朋友進行音樂陪伴訓練,培養出了一群愛好音樂的學生。也是在這一年,廖嘉展幫助這群學生成立了一個交響樂團,取名Butterfly,它是臺灣第一個鄉鎮級的交響樂團。在廖嘉展看來,這個交響樂團是地震之後大家彼此振奮的“新生命”。

  雖然有桃米村的成功經驗在先,但要在整個埔裏鎮複製這個模式並不容易。

  震後的桃米村,只有1200多名村民,環境極其單純。但整個埔裏鎮有8.6萬多人,範圍大了許多。所以,當生態社區轉型成生態城鎮時,有效的溝通和願景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廖嘉展表示,他希望通過蝴蝶的設計元素和新藝術的表現形式,讓當地年輕人都有機會參與故鄉重建,一起給埔裏鎮帶來新變化。今年夏天,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埔裏的蝴蝶,廖嘉展開始舉辦針對親子的蝴蝶識別大賽,讓孩子們在認識蝴蝶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為騎行愛好者設計蝴蝶低碳輕旅行路線,體驗埔裏的自然美與悠閒生活。

  儘管前路並不平坦,但埔裏鎮的蝴蝶夢正在慢慢實現。對未來,廖嘉展充滿期待:“總有一天,關於蝴蝶的故事會回歸每一位生活者的心中。” (記者 李芳)

  編後

  曾經的桃米村因地震而一蹶不振,成為“連鬼都不願意來的地方”;如今的桃米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還借此成為臺灣知名旅遊景點,可謂名利雙收。桃米村的故事告訴我們,天災或許難免,但災後重建不只是“等”與“靠”。在挫折面前,唯有自我思變,才能真正有所改變,闖出一條生路,因為人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正如桃米村的成功,除了廖嘉展的智力支援之外,還因為擁有一群願意改變、努力改變的村民。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