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奶爸的感觸:小孩的教養需要付出很多耐心

2016年03月08日 19:05:0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臺灣奶爸的感觸:小孩的教養需要付出很多耐心

  張順益,臺灣人士,福建女婿。頻繁往來于海峽兩岸,遊走于大陸各地,現定居福州,于廈門開拓事業。通過十一年的深耕,重新認識先祖的故鄉——福建。

  離開工作整整八年的企業,有近一年的時間,每天陪我女兒玩耍,喂她吃東西、幫她洗澡、説故事、帶她到處看看,不厭其煩地與她討論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又一年,我開始了創業,品嘗了一些創業的甘與苦,收入中斷,儲蓄還在不斷外流,生活的壓力愈來愈大。一個沒有經驗的中年創業父親,帶著一個初探世界的小不點,有難題也有話題。

  朋友的火鍋店有個小水池,放養了五彩斑斕的小魚,吸引了許多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在飯前飯後的駐足;我女兒也是喜愛這個活動的小小觀眾之一。小魚被養慣了,會跟著人走。從女兒兩歲半開始,在似懂非懂的狀況下,我就已開始解説小魚兒的習慣,並讓她了解,魚兒不怕人是因為人對它們好。因此,我們最好“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至多允許她把手輕輕放在水面上與魚兒做親密的接觸。一次,女兒又到小水池旁當觀眾了。旁邊有幾個小朋友,拿了店裏攪拌飲品的棒子開始追逐魚群,一次又一次地棒子戳進水裏。一陣折騰後,小魚開始逃竄不再跟人,攪拌棒也斷了好幾根。家長看了看,沒有去理會。店家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搖搖頭,畢竟“客戶是上帝”。

  就本性而言,這似乎是個有趣的遊戲,女兒有點蠢蠢欲動。我一如既往地輕輕提醒,她也很乖巧地點點頭。但從她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她對於其他小朋友能夠進行這個有趣的活動,而自己卻不能去做感到大惑不解。於是,我再一次蹲下身來,耐心地為她解決這個疑惑。接下來令我有點意外的是,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這個三歲的小寶寶竟跑到那群大她兩三歲的小朋友中去制止並教育人家。不知是受到了刺激還是什麼的,其中一個家長突然行動了,跑過去拉起一個玩得最歡的“禍首”,狠狠地用力抽了幾下,並大聲斥責。這個場景讓我女兒愣住了,藏在我的身後動都不敢動。五分鐘後,那個家長又投入到交談中,一群小孩又開始撒歡。而我正想著,如何跟女兒好好解釋一下剛才發生的以及現在正進行中的畫面,只是,現在我也感到有些不解了。

  還有一次,晚飯後帶著女兒到附近購物中心的週邊廣場去散步。購物中心大門口正在安裝某個活動用的充氣拱門,一群小孩把充好氣的拱門當成彈跳床,玩得很開心。這個行為其實具有相當危險性,施工人員象徵性勸説了一下,一旁的家長也無動於衷。我趁機又開始與女兒探討起安全觀念: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地板是硬的,不像遊樂場那樣有軟墊,小朋友這樣子是不安全的。説著説著,馬上就有一個小孩跌落下來,摔傷了後腦勺。無動於衷的家長這時終於動了,一群人不可理喻地圍著商家討要説法。小孩何其無辜,而商家、施工方與家長,欠缺的是一種對小孩防護的堅持。

  我開過幾家店,小孩的安全我是特別注意的。對於在走道上跑跳、桌椅上攀爬、進廚房或吧臺的行為,我都要求店員必須要去禁止。無須刻意去得罪客人,態度要良好但要求要堅定。我相信為了小孩的安全,大部分的父母都能理解我們的管理,對於不理解的家長,我們寧可失去這個客人,也不願小孩因此而受到傷害。

  小孩的教養,需要付出很多的耐心和堅持,一步一步地去導引,家長自身的行為更是小孩仿傚的標準,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爆髮式的管教只會讓小孩覺得莫名其妙,小孩當下不知所措,未來行為也不見得能因此被導正。久而久之,家長就會變得愈來愈暴躁,形成一種惡性迴圈,最後將小孩的行為和表現通通推給了性別、個性、年齡等等,一切都是所謂的原罪。家長真的盡到責任了嗎?我不是教育專家,不敢妄自定論。但在這一年,我在女兒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試著以一個父親的角色,多付出一些耐心,帶著她一起認識這個世界,循循善誘,希望對她未來的成長,能有一些正向的影響。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