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廈門理工學院試水辦學新模式:50%師資來自臺灣

2016年03月08日 20:26:58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近日,廈門理工學院與臺灣中華大學、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共建協議,開啟兩岸校校企“4+0”合作辦學模式。新模式下,廈門理工學院將引進臺灣中華大學的師資力量教授核心課程,學生4個學年都將在大陸就讀。

  開啟“4+0”辦學模式

  陸意文是廈門理工學院的一名學生,她所就讀的文化産業管理(媒體創意)專業屬於閩臺“3+1”模式合作項目。按照培養計劃,第三學年,她便到臺灣銘傳大學學習。

  對比兩岸高校的教學,陸意文感受到了課程設置與授課方式的差異:為了避免雷同,大陸高校大部分安排理論專業課,而臺灣高校更多的是設置實踐性課程,在培養的銜接連貫方面,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大陸高校課程考核以考試為主,臺灣的高校則基本採用小組合作作業的形式,這也需要學生進一步適應。

  陸意文説,在臺灣的學習增加了閱歷,而且提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視角,但因為整班都是“3+1”項目的學生,在銘傳大學還是一起上課,導致與當地學生的互動較少,無助於融入當地的生活。

  “大陸和臺灣教學的方式不同,課程設置也有區別,銜接上如果有不協調,很有可能影響人才培養的連貫性。”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黃如欣説,“3+1”合作辦學模式在為兩岸教育合作發展作貢獻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

  “3+1”的模式,學生要分別在兩地不同的兩所高校學習。相關高校儘管會制定方案並按計劃培養學生,但涉及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對接協作。從目前大陸高校師資隊伍的現狀來看,教師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意識弱。在生活方面,學生第三個學年剛到一個新的環境,需要時間適應,而第四學年又要返回大陸高校準備畢業論文與答辯。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赴臺灣學習的效果。

  此次開啟的“4+0”校校企三方合作機制,與以往模式的最大不同在於,4個學年學生將全部在大陸就讀。在教學安排上,將打破第一、二、四3個學年和第三學年分別由大陸教師與臺灣教師授課的模式。廈門理工學院會引進臺灣中華大學至少50%的師資力量,由他們教授核心課程。同時,相關課程會以臺灣高校為主,按照他們的專業體系來設置,並且使用臺灣高校的相關教材。這有利於大陸高校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新型應用技術型人才。

  此外,“4+0”辦學模式下的學費會比“3+1”模式低,讓更多學生負擔得起。

  最想學的是辦學理念

  業內普遍認為,地方新建的本科高校辦學基礎較薄弱,尤其是處在較大城市或發達地區,與本地研究型大學、部委屬大學共存發展,面臨著辦學競爭和資源爭奪的不利局面。去年6月,國家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

  廈門理工學院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要建設符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準應用技術大學。“臺灣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緊密,經驗豐富。”黃如欣説,臺灣中華大學位於新竹市高新區,是一家應用技術型高校,長期以來,積累了大量的産學研經驗,嘗試與該校進行新型校校企合作,可以引進其辦學理念,推動相關規劃落實。

  臺灣中華大學代理校長鄭藏勝表示,“4+0”校校企合作將不只是培養模式的改變,還將在行政團隊、行政管理、教學等方面和企業進行共建。兩校將共同構建創新、應用為導向的高校教學機制,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都會從企業的需求出發,以培養企業中堅幹部為導向。

  “他們來我們這裡參與辦學,有利於轉變我們的觀念,讓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黃如欣説,這次合作根據區域産業發展的需要及技術發展趨勢,緊密對接機械、光電資訊等廈門及周邊區域的支柱産業和新興産業,選定機械製造、自動化、電子工程、光資訊工程等産業相關學科,冠捷科技將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基地。

  黃如欣説,廈門理工學院將在合作中借用貼近産業發展實際的經驗和理念,與企業共同研製各專業能力標準,培養上手快、後勁足的應用人才,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潘抒捷)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