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北開放“拈花惹草” 為城市增添田園色彩

2016年03月09日 11:24: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都市裏的綠色植物一般都歸屬“管理處”,市民許看不許摸。近日,臺北市政府劃出6塊空地,開放市民種瓜點豆,既充實了休閒生活,又給鋼筋水泥的嘈雜城市增添了田園色彩……

  臺北市的綠地歸市政府公園管理處管理,已劃出的6塊空地都在市政府附近,大概是便於管理,畢竟這還是個新生事物,帶有實驗示範性質。如果實驗成功,臺北市政府將對市區土地來個大盤點,找出邊角空地成立“田園銀行”,市民上網可了解住家附近哪有空地申請認種,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優先,每人可認種15平方米左右。

  其實政府已經做在了後面,民間有了成功的例子。在不少名人居住的臺北市金華街、永康街,已經有了社區農園。1年前,這裡錦安裏的一幢老屋年久失修被拆除,一直也沒有重建,社區規劃師陳沅蓀和里長商量拿出一半的地方種點什麼,因為按規定市區公有土地不能種蔬菜,她就種了一些香草。紫蘇、蘿勒、薄荷等迎風長大,清香四溢,里長組織社區居民到此拔草、澆水,大家勞動完後還能摘回鮮葉回家炒菜,於是這裡成了大家的“香草園”。

  這位里長真是個聰明人,如果不動員居民參與,大家路過此地坐坐看看,拍張照片,就像路過一個街心小公園。居民參與後不少人開始腦力激蕩,有人用小石子在園子裏砌成了小徑,有人用咖啡渣制肥料,也有人把巷子裏過去堆雜物的地方整理出來種上了植物,有人彩繪了公共建築物的斑駁外墻……普通的錦安裏居然吸引人特意來此拍婚紗照。

  錦安裏不是孤例,一群臺大的學生在讀完社會學系“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後,成立了工作室,希望通過屋頂菜園的實驗改造城市空間。一些民間團體設立了“都市農耕網”,集合了有興趣的人在此探討分享。但這些努力都只是嘗試,都市菜園的普及還要解決不少問題,比如防治病蟲害、施肥污染公共空間、偷摘果菜影響可持續種植等。此外,都市農園本是來自西方的概念,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大都市人口密度不大,成功建立不少都市農園,但他們的經驗能否在高密度的臺北複製?樂觀的資訊是,同樣高密度人口的香港,自2004年起分階段在各公園內開闢“社區園圃”,市民報名學習種植,既種瓜得瓜,又無形中養成“粒粒皆辛苦”的意識,算是成功的案例。

  臺北開放“拈花惹草”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能否通過都市種植實現人與城的良性互動,還要有規則、有專業、有管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邰文欣)

[責任編輯:黃露佳]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