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二十年前有城市空氣比北京霧霾還差 如何成功變身?

2016年03月10日 14:36: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廠煙囪上的旋轉餐廳。資料圖片

  近日,記者在臺北最大的“垃圾堆”上喝了一杯別開生面的咖啡。是的,這個窗明几淨的旋轉餐廳,就建在北投垃圾焚化廠120多米高的大煙囪上。往下看,淡水河與基隆河蜿蜒流向天際,岸邊多是高檔住宅。“30年前,河上漂的都是垃圾,甚至還有死貓死狗,臭得要命,哪有人在旁邊住?”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對記者説。

  從“瘟神”到搶手貨

  遊臺的旅客都同意,乾淨是臺灣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但他們可能想不到,就在二三十年前,臺灣還是一副遍地垃圾的景象。臺北算好的,南部垃圾都直接扔街頭,高雄等有重工業的城市“空氣都是黃的、臭的,污染比今天北京霧霾嚴重多了”。

  臺灣如何用20年時間成功變身?陳龍吉可能是最適合講這個故事的人,臺北的三座垃圾焚化廠都是在他任“環保署副署長”時,親手規劃興建的。

  1987年,臺北在內湖區建起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建設過程充滿阻力。建廠之前,周邊居民極力反對,怕臟、怕臭、怕空氣污染,甚至怕風水變壞,怕受到詛咒都成了理由。其後全臺陸續建起24座垃圾焚化廠,幾乎每座都遭遇民眾抗爭,其中彰化溪州的焚化廠,開工之日甚至動用了3000警力。

  廠建好後,環保團體不斷挑刺,例如發現附近一棵樹葉子黃了,就説是焚化廠的錯;居民也多有疑慮,有人發現煙囪竟然不冒煙,就質疑是不是“白天故意不燒,晚上偷偷燒”。陳龍吉説,他請里長過來看,里長守了3天,發現焚化爐確實一直在燒,才説“啊呀,我真是冤枉了你們”!

  再到後來,垃圾焚化廠從“瘟神”變成了搶手貨。因為廠周圍的環境不但沒有變糟,而且廠內還添置了大量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娛樂設施,供區內居民免費使用。除此之外,區內居民還可獲得電費補助,外加每年總額高達數千萬元(新台幣,下同)的回饋金。

  現在的北投垃圾焚化廠除了有垃圾車進出,看起來就是個大公園:沒有煙塵,聞不到異味,大片綠地圍繞著游泳館、健身房、網球場、慢跑步道、籃球場……大煙囪上的旋轉餐廳是著名地標,成了約會的好去處。

  “開始抗議得最厲害的那個議員,後來大喊‘我也要’,要求在他那一區也建焚化廠。”説起往事,陳龍吉忍不住笑出聲。

  垃圾廠毫無異味的秘訣

  近些年,大陸不少城市去臺北學習垃圾處理經驗。同樣是垃圾焚化廠,為什麼臺北市可以做到毫無異味,污染值長期低於指標呢?

  北投垃圾焚化廠的秘書胡坤智介紹,秘訣還在於嚴格細緻的管理。焚化爐的主坑是最大的“臭源”,所以必須嚴格密閉;垃圾車一旦漏水,就會臭氣熏天,所以廠裏規定,一次漏水司機就記過,兩次就直接開除;每天要對廠周圍的道路做一次全面清潔;每台垃圾車每天必須洗一次車……

  魔鬼在細節裏,如果沒有面面俱到的考量和管理,哪怕再先進的技術,也很難讓垃圾焚化廠變成“大眾情人”。北投垃圾焚化廠還花了許多心思,比如給大煙囪畫上賞心悅目的圖畫,在門口豎電子標識牌,讓居民隨時可查污染指數,同時還在網路上公佈這一數據,接受市民監督。廠裏還設有一個私立幼兒園,從家長願意送幼童來上學,就可以看出他們有多放心。

  垃圾焚化廠是公營單位,每年市政府為此要花多少錢呢?答案是,不必花錢!焚化垃圾的過程可以發電,賣給電廠每年可以獲2億多元,加上臺北市環保局向市民徵收的垃圾處理費,已經超過了焚化廠每年3億多元的投入。“垃圾焚化廠做得好,是可以盈利的”,北投垃圾焚化廠的工程師顧志康説,一些民間運營的垃圾焚化廠,可以做到12年收回成本。

  有設備沒觀念也白搭

  是不是有了好的垃圾焚化廠,城市垃圾就自動一掃而空了呢?陳龍吉説,如果沒有居民配合和社會環保觀念的跟進,問題就只解決了一半。

  早期發生過這樣的事:有居民把汽車鋼圈、電纜等丟到垃圾裏,導致焚化爐出現“燒結”,整個爐子被卡住。所以,如果市民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在先,垃圾焚化廠就沒法正常運轉。

  臺北市從上世紀90年代起推行垃圾分類,過程也很艱難。居民需要習慣把垃圾分類,裝在特製的袋子裏,在固定的時間交給垃圾車,而這個袋子他們還要花錢向環保部門買。一開始,常有怕麻煩或不願花錢的居民偷偷把垃圾丟在街頭,環保部門人員就和里長們一起上街監督,發現有人亂丟垃圾先勸諭,若堅持不聽就開罰,長期堅持之下,風氣才慢慢轉變。

  環保教育則要從小孩抓起。陳龍吉説,當時每個學校都選“環保小局長”、“環保小署長”,小朋友回家跟阿公阿嫲説“你不能亂丟垃圾”,大人也跟著改變;這些小朋友長大變老闆,為人父母,環保的觀念就會傳下去。

  臺灣的垃圾處理系統從無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年。陳龍吉認為,以大陸的執行力,這個過程可以縮減。他回憶20多年前帶瑞典環保部的人遊臺北,上山時發現只要沿著垃圾走就不會迷路,心裏很懊惱,結果瑞典環保部長跟他説:“別急,我們以前也這樣。”

[責任編輯:黃露佳]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