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樓上養老樓下治病 臺灣托老經驗的在地化實踐(圖)

2016年03月09日 09:32:58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樓上養老樓下治病 臺灣托老經驗的在地化實踐(圖)

    在麻將棋牌室裏,護工正陪老人打麻將。

  長庚模式登鷺試水

  推窗可見開闊的藍天海景,床舖、桌椅、衛生間等所有設施皆為無障礙設計,一旦生病下樓即可接受專業醫師檢查……今年7月份,廈門長庚護理院開門迎“客”,其便利的醫養結合模式,讓許多老人倍感溫馨。

  年屆耄耋的杜潤仙是一位世居鼓浪嶼的老人,自從老伴離世之後,就開始獨自在廈門輾轉租住。隨著年歲漸高,他越來越難忍耐這種漂泊孤獨的生活。今年7月,他住進了廈門長庚護理院,並決定不再搬家。

  “現在兩個女兒都贊成我的決定,認為這條路選對了。”杜潤仙介紹,他一位女兒身在美國,一位女兒患有尿毒症,不能常年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住進養老院之後,兩代人之間的聯繫反而密切起來。原來,護理院配置了視訊工具,讓老人可以隨時跟家人視頻通話,逢年過節或老人過生日時,還會聯繫家屬陪老人慶祝。而這些細緻入微的做法,大都源於長庚在臺灣經營養生文化村的經驗。

  廈門長庚醫院護理部主任蔡來蔭告訴記者,臺灣長庚養生文化村設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在醫養結合、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累積了經驗,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護理模式。目前,這一模式正被移植到廈門長庚護理院。例如,醫養結合方面,養生文化村選擇在醫院附近建設,廈門長庚護理院則直接設在了醫院樓上;人身安全方面,護理院提供24小時監控,連樓梯安全門也採用了智慧報警系統,杜絕失智老人走失;心理健康方面,長庚充分尊重老人的信仰、愛好,不僅辟出園圃供老人養花種菜,還專設佛堂供老人唸經拜佛。

  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護理模式,讓杜潤仙老人最終選擇在這裡“定居”。現在,除了每天看報紙、玩手機、泡茶、散步之外,他還會唱歌、跳舞,或者潑墨寫一幅書法、畫一幅國畫。除了結交到更多“夥伴”,他還推薦自己的同窗入住,可謂“舊友新知、和樂融融”。

  移植轉化本土生長

  採訪中,記者發現,長庚將臺灣經驗引入廈門後,也在根據實地情況,進行調整、改進和創新。

  “護理院的臺籍員工只有一個,其他護工都在本地招收。我們希望,長庚帶來的護理模式和經驗能夠實現在地化。”蔡來蔭説。

  廈門長庚醫院創辦後,臺灣長庚派出數十位資深護理人員到廈門,對本地員工進行培訓,傳授臺灣護理經驗;而廈門本地的優秀員工也被派往臺灣交流、學習,這為護理院的創設積累了人力基礎。

  此外,長庚護理院還引入宗教志工和社會志工為老人服務。“最近,我們又引進學生志工,陪伴老人做活動。”蔡來蔭表示,小朋友的活潑可以帶給老人朝氣,讓他們不與社會脫節。

  據了解,當前長庚護理院共擁有50個床位,開放全部區域後將擁有100個床位。結合地方文化,護理院還增加了麻將棋牌室,把餐桌設計成與輪椅契合的高度,方便老人溝通聊天、結交朋友。“未來,長庚還有可能在廈門建設養生文化村,屆時還會融入護理院在地化後取得的經驗。”蔡來蔭説。

  兩相融合有待深化

  不過,護理院開業之後,始終處於低調經營狀態。至今,廈門長庚護理院只接收了11名老人。如果不是到長庚醫院就診,這幾位老人大概也無從知曉醫院樓上有這處“世外桃源”。

  蔡來蔭坦承,儘管大陸相關部門、企業及民眾都希望臺灣養老護理模式儘快進入內地,但該過程並非一路坦途。首先,相較于內地,臺灣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素質要求更高。在大陸,護理人員按不同護理項目分工;而臺灣護理模式中,每個病人、老人都有專職護理人員,以便熟悉掌握護理對象的需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有更加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綜合素質。

  然而,專業護理人員供不應求成為臺灣養老經驗在大陸發展的瓶頸之一。“如果100個床位都滿員,至少需要80位護理人員。”蔡來蔭介紹,目前護理院的護理人員都擁有2年以上長庚醫院臨床護理經驗,但人員只有20余名,因此先期收住的都是有基本自理能力的老人。

  其次,由於採取醫養結合模式,護理院落地時申請的是衛生系統補助,而本土養老院大多享受額度更高的民政系統補助。此外,廈門已經有8家養老護理院納入醫保,長庚正在努力申請成為第9家,但還面臨許多法規限制。

  記者注意到,按目前護理院的收費標準,有基本自理能力的老人伙食費800元/月、護理費600元/月,若居住在三人間床位費1800元/月。“長庚護理院面向中高端市場,與大陸同等級護理院相比,收費差別不大,甚至還會更便宜,因此在廈門的發展前景應當不錯。”蔡來蔭希望,今後在各方的努力下,兩岸養老服務産業能破解難題,繼續走向深化。(記者 周思明 文/圖)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