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吳熙琄:不需太病理化年輕族群

2016年03月09日 12:26:34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吳熙琄:不需太病理化年輕族群

  吳熙琄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一直在美國從事家族治療和敘事治療的研究和實踐。回臺定居後多次舉辦敘事治療的演講及工作坊,在臺灣掀起學習敘事治療的熱潮,近年來頻繁受邀到大陸講演,舉辦公益沙龍,受到兩岸專業人士的推崇。

  認識吳熙琄老師是因為前不久在北京,她為媒體人舉辦了一場公益健心沙龍。柔和優雅的言談舉止,娓娓道來的故事,除了給人春風拂面的暖意,也讓人感受到,敘事療法這個原本相對陌生的概念,其中的魅力所在。

  這份平和包容的心態,在她面對目前備受社會關注的臺灣青年問題時也是如此。採訪過程中我們能感覺到她對臺灣年輕族群困境的心痛和憂慮,而她也始終認為,在對年輕人發出指責之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體諒。

  談敘事療法讓人對生命有“啊哈”的感覺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據我了解,您最初的專業並不是心理學,那是不是能説一下您是怎麼走上這條路的呢?

  吳熙琄(以下簡稱“吳”):大學的時候我學地理,但有機會參加山地服務隊。在臺灣偏遠山區與當地人互動,便喜歡上與人接觸的工作。再加上喜歡旁聽諮詢係所的課,便放棄了在中學教地理的工作,到美國讀書。所以還是因為興趣吧,因這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是開心。

  記:之前在北京的講課,您運用敘事療法為媒體人打開心結,通俗一點介紹的話,敘事療法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療法?

  吳: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不過故事的背後往往還有更多的故事,故事的詮釋會受到主流文化影響。敘事療法強調外化、解構、重寫,解釋有哪些思維在影響我們的經驗和生活、哪些思維是被我們忽略的。它會陪伴著來訪者,讓他們透過故事經歷自己沒有看到過的自己,從而帶來新的支援和力量。

  記:那它最吸引您的地方又在哪?

  吳:陪著人們開啟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故事,對自己的生命就會有“啊哈”的感覺,或者是打開的感覺,是很有意義的。在諮詢中很多找到我們的個案往往有極大的痛苦,能讓來訪者或者家庭、團隊、組織,對生命有不一樣的“看見”,這樣的體驗很寶貴。

  談兩岸合作大陸發展快臺灣更系統

  記:您現在常常往來于兩岸之間,面對的學生有哪些異同?

  吳:我在臺灣上課,基本來的都是專業諮詢師。他們大多在念研究所,一部分畢業了在擔任諮詢工作,並且是全職。他們學習敘事治療,用來幫助個案,並賴以為生。相比起來,目前我所了解的在大陸要單靠諮詢來過日子,是比較不容易的行當。大部分的學員是喜歡敘事和諮詢,但另有正職,只是通過業餘時間做諮詢,幫助自己也幫助家人。不過近幾年大陸的心理諮詢也在不斷演化,學員越來越多,經歷也越來越豐富和專業。

  記:以您專業的角度看,兩岸民眾在不同環境下形成的心理狀況,在整體上有哪些不同?

  吳:大陸人口多,競爭壓力大,需要更努力才能出頭,所以民眾的心理壓力也大。尤其是這幾年大陸發展相當迅速,這種速度影響了家庭、婚姻、教育,人們需要在快節奏中消化和吸收。當然,臺灣也有臺灣的變化和挑戰,這幾年經濟不好給很多人帶來壓力。但這種變化是通過很多年慢慢轉變的,人們要消化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更有緩衝。

  記:兩岸心理諮詢的發展目前來説有哪些差異與可以合作的地方?

  吳:臺灣心理學的發展是比較早的,各式各樣的資源也比較豐富,有很多優秀的實務人才。最突出的是成熟的系統運作,發展出包括諮詢師、社工師、關護人員、精神科醫生等不同類別。大陸也有越來越多人發現心理學的重要性,並參與到諮詢工作中來。但每次在大陸與大家討論個案,就會發現他們常常身兼數職,又是諮詢師,又是資源轉介者,又是學校輔導老師。所以兩岸之間有交流合作是很好的,大家都説漢語,都有共同的價值。大陸擁有不同的在地系統,多元文化的刺激比單一文化的刺激會帶來更有趣的變化。

  臺灣青年人是要看一輩子的

  記:繼“太陽花學運”之後,還發生了臺北捷運砍殺事件,犯案者也是一名年輕人。有很多人開始思考臺灣年輕人的心理問題。您是否覺得臺灣年輕人存在普遍的群體焦慮?

  吳:這個議題其實很複雜,接連的事情的確引發了許多人開始探討年輕人的情況。實話説,現在臺灣的社會脈絡、經濟脈絡,對年輕人來説並不是很友善。資本主義的大量發展和薪水的極度壓低,讓年輕人發展不易。教育是我們很需要去思考的東西。我個人希望不要太病理化年輕族群,而是要看到他們的焦慮和惶恐,看到年輕人在面對的是什麼,帶給他們更多對未來的希望。

  記:您會給年輕族群提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吳:年輕人應該好好去看你是誰,擁有怎樣的資源,這種資源不是光用金錢來看,而是看清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專長。人是要看一輩子的,而不是短短的大學四年。競爭雖然可以刺激人更努力,但每個生命都需要尊敬,總跟別人比較是個很大的致命傷。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

  記:您如何看待網路對於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性格和心理狀況的影響?

  吳:的確現在網路大規模發展,已經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這當中涉及一些商業和倫理的責任,需要受到重視。但回到年輕人來看,網路訊息多而缺乏規範,作為成人先不要否定他們的行為,覺得他們不夠自製和收斂。而是要先理解網路世界有什麼東西是現實世界提供不了的,看看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才能陪伴年輕人去創造。(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

[責任編輯:朱煉]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