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大學生收入陷“22k魔咒”

2016年03月09日 14:47:2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22K?在臺灣常能聽到這個新鮮詞。別誤會,這個名詞和金屬純度無關,談的卻是真金白銀——臺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

  臺灣主計處22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臺灣1-5月實質平均薪資(包括經常性薪資,含獎金、加班費及紅利)為48725元(新台幣,下同),扣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創下16年的新低;至於實質經常性薪資(本薪及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及獎金)僅36774元,也創下14年來的新低。經濟不景氣、收入年年下滑,讓“22K”的話題也再度引人關注。

  “22K”起源於2009年3月1日,臺灣當局啟動的一項就業輔導計劃。由臺灣當局向部分大學畢業生提供每月2.2萬元薪資並外加勞動健保,輔導他們進入職場,實習工作為期一年,俗稱“22K”。

  獲得這項資助的大學生只佔近三年畢業生總數的5%,主要對象為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者或未就業者。始料未及的是,原本想解決新鮮人高失業率問題的緩衝方案,卻成為許多企業給薪的標準,讓新鮮人起薪水準大幅下降,也讓“22K”成了年輕人低薪的代名詞。

  臺灣《聯合報》刊文説,大學生求職,僱主常常一開口就是22K,這個數字成了難以突破的職場“魔咒”,經濟學稱這種隱形障礙或管制為“天花板效果”。

  在臺灣網路上流行的一個帳單顯示:以剛投入就業市場的臺北上班族來説,租金8500元(含水電、網路)+餐費6000元+大眾運輸交通費1500元+學貸5000元+電話費1000元,加起來剛好22K。

  有年輕人憤然成立“揭露22K”網站,透過網路力量收集錢少事多的職缺,在這份取名“22K芳名錄”的名單中,臺灣大學、臺北故宮等知名單位赫然在列。

  26歲的范嘉纮在一家茶葉公司工作。他説,身邊的職場新鮮人月薪超過22K的並不多,除非合租或是節約,否則很難有機會儲蓄理財。

  “當你找不到工作,又需要工作收入的時候,只有22k的工作,你要不要做?資方是買方,我們是賣方。”一名叫“暴力熊”的網友的“吐槽”説出了許多臺灣新鮮人的心聲。

  也有人現身説法“勵志”。一名網友説:“我曾是22K,在我畢業那年剛好遇上金融風暴,電視上不斷報導多少人因此失業、放無薪假……我告訴自己,蹲下才能跳得高,一開始低但不代表未來低。”更有職場專家認為“22K根本是個偽命題”。

  22K議題不斷發酵,也讓職場新鮮人預估的“薪”情走低。臺灣《CHEERS》雜誌今年的一項就業市場調查顯示,當被問到“是否覺得第一份工作起薪可能高過與學歷相同的平均水準(大學26000元、研究所32000元)時,有56.1%的新鮮人回答“不可能”,比去年高了15%。

  “22K議題延伸出的問題除了傷害新鮮人的自尊,較長遠的則是會影響臺灣經濟迴圈的正向性。”一名網友點評説。

[責任編輯:李帥]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