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兩岸交流25年:人來人往愈頻繁 草根擔“主角”

2016年03月10日 00:01: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感覺現在往來太便利了!”今年剛到北京清華大學讀書的臺灣“90後”女生謝傳蕙説道。她已在上海生活了8年,每年暑假都要往返兩岸。

  如今,臺灣人西進大陸經商、求學、從業、婚戀,大陸人一波波到臺灣旅遊,這樣的消息屢屢見諸媒體。兩岸人來人往,已成平常事。謝傳蕙對中新社記者説,臺灣年輕人已很少知道當年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日子。

  不過,兩岸人員往來交流的歷史腳步,不會因為一些人的遺忘而被抹去。

  “自從1949年臺灣同祖國不幸分離以來,我們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在《告臺灣同胞書》中呼籲,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

  8年以後,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大陸方面隨即公佈《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一拍即合,探親潮涌。

  再過了21年,兩岸兩會領導人復談,相繼簽署大陸居民赴臺、兩岸空運、海運、郵政等協議,在分隔近一甲子後,兩岸基本實現“三通”(通航、通商、通郵)。

  而2011年,大陸部分城市的居民實現了赴臺個人遊,今年又開放第二批10個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

  在這些逐步放開的政策背後,包含著草根民眾的需求。25年前,正是一群普通的臺灣老兵,穿著“想家”字樣的衣服,在島內掀起“返鄉”運動。最終,臺灣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鐵板政策鬆動,開啟兩岸交流往來的大門。

  民間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敏感度比政府部門更高。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跟著事件走,尤其是臺灣方面一些政策。民間社會的需求很大,政府部門不得不回應時,就會進行調整。廈門大學臺研院院長劉國深如此分析。

  現在像謝傳蕙一樣往返兩岸的普通人很多。據統計,1987年,臺灣居民到大陸,為46679人次,次年猛增至44.6萬人次,此後呈總體上升之勢,1992年突破百萬人次,2011年達52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也是如此,1988年僅8545人次,2011年則為184萬人次。

  “基層民眾一直是兩岸交流的主角、主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紅對中新社記者指出,臺胞到大陸,大陸居民赴臺,絕大多數都是基層民眾,尤其大陸人去臺灣,旅遊的佔大部分。

  無論是從交流接受者的角度看,還是從交流推動者的角度看,老百姓應該都是主力,劉國深説。

  劉紅認為,似乎基層民眾在政治、經濟、交流等場合的聲音不是很大,但是,是他們支撐起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鞏固深化的局面。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基層民眾的參與,兩岸交流就做不起來。

  官方顯然也愈來愈重視草根民眾的交流,海峽論壇這樣的萬人交流平臺即應運而生。劉國深説,海峽論壇實際代表大陸對臺灣民間社會尤其中南部、中下層民眾的重視,相對來説,這些人沒有來過大陸的比較多。

  劉紅説,平臺多起來是好事,尤其是地區性的平臺機制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能力、需要,與臺灣有關方面進行口對口、對號入座式的交流,這樣效果會更好。

  不同於學者的嚴肅思考,作為“90後”的普通人,謝傳蕙有自己的體會觀察。她説,大陸“80後”、“90後”對臺灣的熱情現在會比較膨脹。包括一些偶像劇或文藝交流比較多的話,他們會對臺灣文化非常感興趣。自由行開放後,他們很希望透過這樣的渠道到臺灣玩。

  她也説,臺灣年輕人目前到大陸求學的情況還在慢慢發展。普遍地,他們的家長還不太願意子女到陌生環境求學。而且從生活品質角度講,他們的家長不太願意他們到大陸。

  “但是,我們生活在大陸這裡,也有感受到變化,大陸進步速度非常快,不管硬實力還是軟實力。相信這會促進兩岸更快、更好的交流。”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周劍]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