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選舉惹的禍:物價再低也沒人滿意

2016年03月10日 08:16:4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最近臺灣油電雙漲,造成物價普遍上漲跡象,在島內引起很大爭議,民怨四起,民進黨更借機“打馬批陳”,要新任“行政院長”陳衝下臺負責,讓馬當局陷於新的執政困境。然而,在臺灣民粹主義與政治綁架經濟的環境下,失去對物價調漲的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價,完全變為情緒化的反對與不滿,甚至變為一種政治鬥爭。臺灣民眾對物價上調或上漲抱怨可以理解,但需要理性面對。

  事實上,臺灣的物價水準並不高,物價上漲幅度並不大。2011年,臺灣CPI上漲幅度只有1.4%,在亞洲“四小龍”中是最低的,較大陸CPI上漲5%更是低許多。即使這波臺灣物價調漲,預計全年CPI上漲率仍只有2%左右。況且臺灣整體物價並不算高,而且不少重要民生物價還相當低。如臺灣的電價,不論是民用還是工業用電價格,在亞洲地區確實屬於低水準,不僅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而且低於上海,即使依臺當局調整後的電價水準,也低於上述國家或地區,只是較韓國稍高一些,因此調漲電價不僅有需要,而且非常合理,對於理順價格關係、節能減排、減少臺電公司鉅額虧損及經濟發展等均有重要意義。

  臺灣原油幾乎全靠進口,但臺灣民用燃油價格則非常低廉。若以兩岸平均收入或薪資水準比較觀察,臺灣電價與油價較大陸則低更多。然而,臺灣民眾並不願了解真相,只有抱怨,希望長期維護電價、油價或物價的低水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顯然,在民粹主義下,臺灣民眾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會是滿意的,只要影響到個人利益的,都要反對。如果有人講真話,如臺灣一位企業家認為臺灣電價偏低,就會引起民粹主義的強烈攻擊,從而失去了對物價調漲的理性分析。臺灣民眾不了解,如果不對價格進行適當調整,長期被扭曲,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傷害更大,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遍老百姓自己。

  當然,臺灣油電等重要物價的集中上調,造成物價的普遍上漲現象,則是需要檢討的。其實,這種物價集中上調是臺灣選舉政治惹的禍。本來去年底,臺灣有多項物價需要調漲,以適應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卻遇上了“大選”,馬當局怎敢在激烈的選舉當前提高物價?採取“凍漲”,人為地壓制了價格的上調,也扭曲了真實的物價水準。選後,馬當局沒有了選舉壓力,加上電價長期嚴重偏低以及經濟發展本身的需要,馬當局不得不鼓起勇氣集中調漲油電價格。這種現象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也曾同樣上演,即選前“凍漲”,選後“再漲”。這是臺灣政治與選舉對物價扭曲與影響的集中表現。

  確實,在民主政治下,選民只要降稅不要加稅,只要降價不要漲價。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物價作為商品(包括服務)供需的反映是不斷變化的,價格漲跌是正常現象,尤其是“政府”掌握的重要民生物品價格,更需要根據經濟形勢進行調整。但遇上了選舉政治,物價的調整就會受到影響,甚至被扭曲,選前不漲或人為“凍漲”,選後再漲,而且常常是“補漲”或“集中上漲”,自然引來民怨。這一點是臺灣當局確實需要認真思考的。就馬當局本身來講,也是基於臺灣經濟發展與選民的長遠利益,才做出調漲油電價格決策的,因此臺灣選民需要理性與冷靜看待物價調漲,臺灣島內需要同舟共濟,共度時艱,才能實現臺灣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李帥]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