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媒:“孝子抱母”凸顯的老人照護問題

2016年03月10日 09:24:4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月2日發生在臺南奇美醫院的“孝子抱母”就診的情深畫面,令許多人動容。臺灣《新生報》今日以此為話題發表社論,探討臺灣社會老人的照護問題。社論指出,“孝子抱母就醫”除了是個人孝心的展顯,同時也突顯了當前高齡者健康照護體系的制度安排、環境建構以及民眾資訊獲得等層面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考高齡社會中,更積極、全面與友善的健康照護體系,該往哪去的線索。

  社論摘編如下:

  月初一名中年男子,以花布巾將老邁行動不便的母親背在身上,前往奇美醫院就醫的場景,被深受感動的民眾拍下照片,貼在網路流傳,引起廣泛的迴響和討論。“孝子抱母就醫”的場景,確實讓人深受感動,然而媒體隨後所開啟的公共輿論則導向了“這個孝子是誰”、或者輕易地將高齡者的照護又落入“現在人孝心不古”的道德勸説。比較可惜的是,這個場景沒能帶著臺灣社會思考在高齡化社會中,更根本的老人照護的議題。

  “孝子抱母就醫”除了是個人孝心的展顯,同時也突顯了當前高齡者健康照護體系的制度安排、環境建構以及民眾資訊獲得等層面的問題。當我們一方面為這名中年男子的孝心感動,另一方面指責其他為人子女者(當然包括我們自己)的“不夠孝順”的同時,或許我們也該試著進一步去問:“為什麼我們的健康照護體系,讓老人這麼受折磨,讓照顧者需要如此負擔?”

  首先,目前臺灣長期照護體系的發展仍然受限,除了資源不足之外,也面臨了不夠適切的安排。以“孝子抱母就醫”的事件來看,若能有適當的“居家照護”的體系,其實老母親不需要如此折騰,忍著病痛從家中大老遠跑到醫院。當然,目前臺灣的長照體系中,確實有“居家照護”的服務,不過這項服務常常僅適用於相對較小比例的高齡者,集中于身上有特殊管路,如氣切管、導尿管或鼻胃管的中重度疾患老人。“居家照護”往往淪為“管路更換服務”,更為整體性的高齡者照護、環境與護理指導,在很多的情況下仍然受限。當然,就更別提那些身上沒有“管路”的老人,在目前制度下申請居家照護的困難度。

  其次,長期照護資源的民眾認識和運用,目前也仍然不足。從這個事件來看,照顧者若能獲得適當的長照資源取得的資訊,如居家服務等,孝子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辛苦。另一方面,照顧者也需要更多的照顧知識和資訊的取得,比如輔具的選擇、照顧技巧的提升等,如此一來老母親也不需要在花布巾當中,捱著病痛折騰到醫院。換句話説,更為整體與積極的長期照護體系,不僅是消極地提供老人“維持生命的管路更換”,而需要更為全面地將照顧者、社區的支援系統建構起來。

  最後,我們需要的是對高齡者更為友善的健康照護體系。這意味的不僅僅是大型醫院當中,“高齡友善環境”的規劃而已,我們或許可以從另一個面相去問:為什麼老人非得跋山涉水到距離比較遠的大型醫院就醫?事實上,高齡者的健康問題所具有的慢性化、多重性等特點,更需要的是社區醫療機構的持續性與整體性的照護。然而,目前我們的社區照護體系正在瓦解中,照護資源和能力不斷地弱化,患者聚集大型醫院大排長龍。其實,這是對老人相當不友善的體系安排。

  其實,我們應該承認,不能期待人人都當孝子,而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更不應該將日趨重要的高齡者照護問題,繫於一個又一個感人的孝子。或者,我們也不該讓孝子孤單,透過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幫孝子一個忙。“孝子抱母就醫”的畫面,提供了一個我們思考高齡社會中,更積極、全面與友善的健康照護體系,該往哪去的線索。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李博]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