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人:“低薪時代”也能保有“高調生活”

2016年03月10日 10:04:04  來源:東南網
字號:    

  一年之計在於春,臺灣的春季雖然雨水多,但對很多民眾來説,這是一年之中最愜意的時候。從春節延續到元宵節的燈會、民俗活動,從全臺各地的賞櫻勝地到三月媽祖繞境巡遊所到之處,到處都人潮攘攘,公路經常一堵好幾公里,可見出遊民眾之多。與此同時,“低薪時代”到來的報道卻屢屢見諸報端,高失業率更成為民眾對當局施政“無感”的重要原因。

  兩相比照之下,難免令人生疑,臺灣社會到底是危機重重還是其樂融融呢?莫非一邊是高薪階層的縱情享樂,一邊是低收入群體的艱難生存?在臺灣社會,從低薪時代到高調生活,這其中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本期社會新視力,導報駐臺記者將關注點轉向了臺灣社會中的“高”與“低”。

  現象1 不分老少貴賤 全臺瘋賞櫻

  最近,臺灣媒體關注的熱門議題有兩個。一個是林書豪,另一個就是賞櫻攻略。從半個月前開始,臺灣各大報紙、電視臺就開始連篇累牘大炒遍佈全臺的賞櫻景點。《蘋果日報》等報紙動輒用兩三個版的篇幅來介紹各地櫻花花期情報與賞花路線,TVBS等電視臺更是派出SNG直播車開赴最有人氣的賞櫻景點,即時連線向民眾介紹實時交通動態。走在鬧市區,也時不時能從擦肩而過的路人口中,聽到與櫻花有關的話題。出遊賞櫻,可謂時下臺灣的“全民運動”。

  目前正值臺灣的 “二二八和平假期”,遇到冷空氣侵襲,全臺都是濕漉漉、冷颼颼,但民眾出行賞櫻的熱情卻絲毫未減。陽明山是臺北市區的熱門賞櫻景點,昨天在雨中上山的車流在仰德大道上擠成一團,在山下等接駁公交車的民眾和遊客也排成長龍,沒有三四個小時,絕對上不去也下不來。

  臺中武陵農場更是口耳相傳的全臺第一賞櫻景區,昨天清晨6點開始,就出現綿延長達20公里的車流,臺7甲線更是7點就開始大塞車,堵了有四五公里。原本最高可以容納3000人賞櫻的武陵農場,更是塞進了10000多人,臺中市除了進行交通管制之外,只能無奈呼籲民眾不要再開車進來,“因為人真的太多了!”

  事實上,賞櫻這種聽起來高貴、悠閒的活動,並不是有錢與有閒一族的專利。導報駐臺記者寓所樓下的小吃店由一對夫婦經營,他們平日從早忙到晚,週末幾乎都不休息。但從上週六開始,這家小吃店卻連著歇業兩天。老闆更在走之前就告訴眾多老主顧:“太太很辛苦,過完春節還沒休息過,趁二二八假期客人少,要闔家去中部賞櫻、泡湯!”

  現象2 低薪時代 每個行業都“苦逼”

  看完電視上的“賞櫻攻略”,導報記者按了一下遙控器換臺。另外一台正在進行的談話節目,主題是“低薪時代”。近年來,臺灣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低薪風暴”,也早已是媒體長期關注的社會現象。根據《遠見》雜誌的數據,10年來臺灣的平均薪資只成長了11.39%,在亞洲四小龍中吊車尾。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為2.38萬(新台幣,下同)每月,橫向比較不僅遠低於韓國、日本,縱向比較,也比13年前臺灣畢業生3萬多的起薪水準低了不少。

  “苦逼”的不僅是大學畢業生,昔日的“科技新貴”也面臨薪資下滑的窘境。以往每到年終分紅旺季,新竹科學園區就會出現許多百萬乃至千萬富翁,羨煞許多普通上班族。但近年來,製造業“低薪換薄利”的生態,卻讓昔日的科技新貴們榮景不再。目前發展迅速的餐飲服務業,手藝精湛的西點師也能有百萬年薪。再以媒體行業為例,有3-5年從業經驗的記者,現在也只能拿到四五萬月薪,比10多年前縮水了2萬以上。

  而“低薪風暴”與高失業率的同時存在,讓不少臺灣工薪階層在荷包縮水之餘,還面臨嚴峻的職場競爭。按照人力資源專家的建議,要想在職場出頭天拿高薪,必須自我修煉成八爪魚式的複合式人才。因此,臺灣各種職業進修班大行其道。導報記者就經常收到各種進修班的招生廣告,而這些廣告不少都以 “低薪時代的職涯修煉”作為賣點。從事文秘工作的粉領羅小姐就告訴導報記者,能勝任本職工作早就不夠了,“老闆恨不得你什麼都會,這樣他就可以少請幾個人!”

  疑問———活在臺灣 痛並快樂著?

  一邊是全民瘋賞櫻,一邊是全社會薪酬縮水,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圖景交織在一起。民眾普遍受到低薪風暴衝擊,如何有出遊賞花的閒情逸致呢?

  導報記者就這個問題請教臺灣朋友,得到的回答是:“失業率確實高,普通上班族的薪資也有縮水的情況,但基本生活一般都沒有問題,不至於影響到家庭出遊。”可以説,普通臺灣人的生活,有痛苦困頓的地方,但大多數人都愛玩會生活。

  此外,臺灣的休閒成本相對來説也比較低。如果自駕車出遊,高速公路很多時候都不收費。景區一般也不收門票,或收取很便宜的門票。再加上臺灣本島不大,很多景區都可當天來回,也不需要花費額外住宿費用。很多景區也有小吃街,價廉物美老少都愛。與大陸出門旅遊交通食宿動輒花掉數千人民幣相比,臺灣人的出遊成本相對較低。

  解答———低薪時代 也能高調生活

  低薪時代的來臨,在臺灣幾乎已是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兩岸同等資歷的工薪階層,收入差距已經在快速縮小。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普通的臺灣民眾仍能保有一種“高調生活”。這個高調,既指高格調的生活品質,也指人們在追求生活品質時的積極、高調態度。而這樣的“高調生活”,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與 “高收入”息息相關。

  其實不然。這種生活情調也與臺灣人的創意有關,而這種創意,則與人文環境的熏陶與浸潤密不可分。臺灣“文建會”大約在五六年前開始“生活美學”計劃,如今,這個概念已經在臺灣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埔裏“18攝氏度巧克力工房”的手工巧克力,還是在臺北開了數家連鎖店的“瓦城”泰國料理,都源自曾經很不起眼的小小創意。在低薪時代中,許多人借由臺式“高調生活”生發創意,然後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活與工作相得益彰,互為表裏,把生活活出創意,把創意變為商機,或許是臺灣人最有價值的生活智慧。

  記者觀察

  “高調”緣于沒有後顧之憂

  許多大陸游客來臺灣,看第一眼總會略有失望。作為“首善之都”的臺北,高樓大廈不多,市容市貌也不光鮮,簡言之,比不上大陸許多地方。再加臺灣媒體上總是充斥著低薪、失業率、施政無感的報道,名嘴們又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大加撻伐,臺灣因此給走馬觀花的人以“破破的、亂亂的”印象。

  但一個社會的生命力,並不僅僅體現在肉眼可見的硬體上。導報駐臺記者接觸到的臺灣人,若論工資收入與居住環境,經常與大陸同胞處在差不多的水準。但是,他們多數人都很會玩也很愛玩。其中頗有熱愛藝術、沒有穩定工作的年輕人。當同齡的大陸青年在忙著攢錢買房娶媳婦的時候,他們在玩塗鴉、單車環島或是週游列國。

  這樣“高調生活”的年輕人,在臺灣比比皆是。導報駐臺記者曾經詢問過幾位這樣的年輕人,不穩定的工作是否會有不安全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對於“低薪”話題,他們在抱怨過後,表示並不會為了追求高薪而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事實上,臺灣的社會福利體系健全,健保服務甚至可以讓老人家沒事去醫院聊天交朋友,正如上文中的臺灣朋友所説,沒有太多後顧之憂的臺灣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心力過自己的“高調生活”。(式。事實上,臺灣的社會福利體系健全,健保服務甚至可以讓老人家沒事去醫院聊天交朋友,正如上文中的臺灣朋友所説,沒有太多後顧之憂的臺灣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心力過自己的“高調生活”。(《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吳斌]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