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城市“剩女”
臺灣:“想説愛你實在不容易”
未婚增多 “女多男少”顯現
根據臺灣“行政院主計處”11月初公佈的2010年臺灣地區人口及住宅普查統計顯示,25-29歲適婚年齡的未婚率由57.7%大幅增加為73.5%,30-34歲由27.8%增為41.1%。
除了未婚比例上升,臺灣人結婚也越來越晚,2010年的男女平均婚齡分別為33.9和30.3歲。此外,相對於“曠男”,“怨女”越來越多。雖然現在男性的未婚比例還是高於女性,但是近十年的數據顯示,這個差距已經越來越小。而且臺灣“主計處”的統計顯示:今年常住人口的性比例為99.6,也就是説每100個女性相對只有99.6個男性,臺灣第一次出現了“女多男少”。
生活不易 單身男女“畏婚”
臺灣出現大量“曠男怨女”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生男不生女”的傳統思想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衡的深層次矛盾。其次,隨著女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擇偶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難度也越來越大,“三高”也是困擾臺灣剩女的的一大因素。
最後,臺灣青年生活壓力大。這些年,臺灣薪資增長像蝸牛爬樹,全島處於低薪社會,學貸族還沒工作就還貸;臺灣就業形勢不佳,“非典型就業”現象凸顯,派遣族上班面臨隨時被解雇;而臺灣房價很高,目前臺北一手房和二手房均價分別折合約每平方米6萬元、4萬元人民幣。臺北市房價在全球都市房價中排在前5名之列。這讓房奴族不堪重負。
此外,臺灣社會按五等劃分,貧富差距為6倍多,按二十等來劃分,達到66倍,貧富差距比10年前翻了一番。貧富差距和居高不下的房價令一些單身男女焦慮感增加對婚姻望而卻步。
重經濟面 公務員、“師”字輩吃香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臺灣女性在臺灣更重視“經濟面”,根據網路調查能接受裸婚的人數較少,即使接受裸婚也要有“裸鑽”。舉債買房、買車、辦酒席,追本溯源之所以這樣做,女性就是告訴男性“結婚成本太大,你離不起婚。”醫師、律師、會計師、評估師、諮詢師等“師”字輩工作穩定,收入不菲,成為相親隊伍中最吃香的首要人選。因此臺灣男性準備相親時也要包裝一番,如從事電工玩具工作的,被美其名曰電機工程師。
由於長期以來經濟不景氣,生活負擔重,加上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臺灣女性更看重“穩定”,擇偶對象也越來越窄,除“師”字輩外,主要鎖定在公務員系統,多看重對方的“鐵飯碗”。
綜上可知,兩岸三地出現“剩男剩女”現象有著諸多共同點,但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
共同點:擇偶要求 全球最高
擇偶要求過高。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幹事田范江指出,“我國國民的擇偶要求可以説是全世界最高。“西方重視的大多是兩人之間的愛,其他的並不重要。而我國卻是要面面俱到。想要門當戶對的理性,也想要一見鍾情的浪漫。”
高房價讓一些單身男女對“畏婚”。不論內地、香港還是臺灣都存在著房價高企的現象,受傳統置業觀的影響,中國人多認為,房子是結婚的一大前提,沒有房,就沒有安全感,這使得一些適齡的工薪階層不得不單身。另外,隨著兩岸三地社會的發展,女性地位的提高,“三高”也成為困擾剩女的一大因素。
不同點:“裸”不“裸”受經濟影響大
除了這些共同原因外,各地的具體情況也有所不同,如對剩男剩女的社會包容度方面,香港由於受西方文化影響,比內地和臺灣要開放些;在男女比例上,內地是男多女少,而港臺則是男少女多;在“被剩”的原因方面,內地主要與“宅”有關,由於生活節奏快、許多人下班後選擇回家,香港則主要是女性條件太好,一些男生不願選擇,臺灣則是因為長期經濟不振,生活壓力過大,讓一些人“婚不起”;在對待感情和經濟方面,內地和香港更重感情,更多女性願意“裸婚”,而臺灣女性及其家庭對男性經濟方面要求較高。
[責任編輯: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