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孔子變成義大利人?臺北市行銷儒家功能表遭批離譜

2016年03月10日 12:56: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臺北市政府今年六月砸下570萬元(新台幣,下同)行銷儒家菜食譜,結合大龍峒孔廟週遭店家共同推廣。但活動至今三個月,許多民眾根本沒聽過,更離譜的,像是義大利面、泡菜炒飯、鹹水雞等等都被列為儒家菜,連近代才有的“麻辣鍋”、“包種拿鐵”都名列其中,孔子搖身一變成了義大利人?

  臺北市府為了推銷觀光,今年六月號召餐廳業者,一同推廣臺北儒家菜,還花了570萬元企劃功能表。臺北市議員吳思瑤出面批評,所謂的“儒家菜”多數是張冠李戴。

  市議員痛罵,硬是把臺灣地道小吃張冠李戴,弄成四不像。大龍峒一帶店家,竟連麻辣火鍋、義大利面、面攤的豬肝連、嘴邊肉、粉腸都在列;市府穿鑿附會,硬把多元飲食當成儒家菜,難不成市府認為孔子是韓國人?還是義大利人?

  吳思瑤説,當初推出全套儒家菜的餐廳,套餐多已悄悄下架;提供儒家菜的三十二家餐廳、小吃店,則多數是穿鑿附會。例如將香雞翅、南洋口味椰汁雞便當稱為“關市之雞”;三杯雞則是“文天祥雞”;三杯羊肉被改為“告朔餼羊”;夜市面攤常見的粉肝、嘴邊肉、爌肉飯,甚至韓式肉絲炒麵,只因為與豬肉沾上邊,就搖身一變成為“陽貨饋豚”;最離譜的是義大利餐廳的牛肉蒜味義大利面,因為料理中有牛肉,就成了儒家菜中的“釁鍾大牛”,甚至包種拿鐵也成為儒家茶飲。按照臺北觀傳局這種“包羅萬象”的邏輯,儒家菜理當包含世界各國的所有料理。

  吳思瑤批評,市府花570萬元預算,研發具有儒家菜特色的食譜、器皿、服飾,但大部分菜肴與儒家扯不上關係,市府瞎掰出十三道儒家菜及兩道飲品,賦予儒道典故,但全套儒家菜早因賣座不佳,消費者不捧場,配合推廣的店家已陸續下架。市府硬是把臺灣小吃説成儒家菜,根本是獨尊儒術,“霸淩”小吃。

  臺北市觀傳局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劃主任研究員蘇芋菁表示,儒家菜僅有推薦作法,不是以地域為概念,也沒有標準作法,包含了雞、牛、羊、魚、豬等食材與先儒的典故;只要食材符合,並結合歷史典故,店家可以推出自己發想的菜色,儒家菜僅傳達精神。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李迪]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