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品老臺北 逛迪化街(圖)

2016年03月10日 13:04: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迪化街一角。陳曉星攝

  電影《艋舺》令臺北的剝皮寮老街一夜暴紅。擠進川流不息的人潮探尋老臺北的風貌,一位大陸游客説:“這哪還是老街,簡直就是一個新景點。”

  如果真對百年前的臺北樣貌有好奇心,不如去迪化街走走。

  在西方,如果一條小街上有麵包店、咖啡店、小教堂,這條街便有了可看之處。在東方,一條好看的街少不了的是市場、廟宇、老房子。

  迪化是烏魯木齊的舊稱,按照臺北以大陸地理劃分街區的做法,迪化街一定是在臺北市的西北,和剝皮寮一樣,也靠近淡水河。就是有了這條河,有了不遠處的大稻埕碼頭,南來北往的貨物才得以在此囤積批發,於是迪化街商鋪林立,成了100年前臺北最繁華的一條街。如今仍在商界稱王的很多家族都起源於這條街,比如北京新光天地的東家新光集團吳家。

  百年風光為這條街帶來耐看的建築。不到一公里長的街,仍然是舊日的7米多寬,老屋老匾,比鄰密排,每一家都能留住你的腳步,值得你打量一番。斜屋頂、木雕門窗的閩南舊居,並非博物館展品般的了無生機,而是有阿伯推著孫子從門內走出,那竹子做的童車也是北京出生的我兒時坐過的,不由得對著他們微笑,阿伯大方地用閩南話和我打招呼;日式建築風格的永樂市場,夏天裏有赤膊的男人在檐下乘涼,不知為什麼一點也不以為粗鄙,反而有聯想到北京“板爺”的親切感;而浮雕繁密、尖頂高窗的巴洛克洋樓,裏面賣的是中藥、乾果、花草茶,幾乎和100年前一樣。站在有些幽暗的店堂裏,似乎一下呼吸到了老臺北的空氣。

  迪化街上的廟宇是臺北家喻戶曉的霞海城隍廟,供奉的是臺灣最“資深”的城隍,臺灣民諺“五月十三人看人”,指的就是這裡每年仍舉行的迎城隍民俗活動的盛大擁擠。臺灣的廟宇一般是多神共處,比如我二次陪臺灣朋友到城隍廟拜拜(拜神),他們拜的都不是城隍而是月老,對於我的困惑,其中一位解釋道:“這裡的月老最靈了。”一套挺複雜的程式後,他們收穫了一縷紅線,我説:“這下我明白了,月老把紅線拋給你了。”

  走出迪化街,步行到大稻埕碼頭,雖然現在已經是千帆過盡,船舶不在,但河水如鏡,古榕如蓋,岸邊自行車專用道上,現代裝備的騎手們依河飛馳。令我感動的是,見我正在拍照,一位“騎士”下車,問我需不需要留影,聽到我的口音,他説:“你是大陸游客嗎?建議你騎車遊一下臺北。”他詳細告訴我到什麼地方去租車、大概花費多少、走哪條線比較漂亮。

  一條值得一逛的街,人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飛馳的騎士看風景,卻不知自己已成為風景。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李迪]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