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本土電影重新興起 民眾追捧勝過好萊塢大片

2016年03月10日 14:13: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宣傳海報。

  6月到9月這段時間,我剛好在臺灣。週末的時候,住處附近的電影院常常可以看到排隊看電影的場面。後來看報道,才知道這個暑期檔,臺灣本土電影大賣。6月到9月,有10部臺灣本土電影上映,其中,由九把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當之無愧的閩南語片巨星,上映4天,票房破億元(新台幣,下同)。

  《那些年》為什麼那麼火?或許跟它講述的故事有關。坐在電影院裏看,每個人大概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和過往歲月的痕跡。中學時代,一個成績差又調皮搗蛋的男生,喜歡上了班裏最優秀的女生,卻不知道怎樣表現自己的強大;陰差陽錯沒在一起,卻會在地震發生的時候發現那個人是永遠的牽掛;當喜歡的女生成為別人的新娘時,才明白因為愛所以可以真誠地祝福……《那些年》講述的只是一個叫柯景騰的男生和一個叫沈佳儀的女生之間純純的愛情。可或許正是這種曾經在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過的期待和記憶,撥動了觀眾的神經。持續火燒的票房,島內媒體稱之為“民眾集體都在追青春”。

  事實上,即便是在今年下半年,叫好又叫座的臺灣本土電影也絕不僅僅是《那些年》這一部。李豐博導演處女作《殺手歐陽盆栽》、林育賢的《翻滾吧!阿信》均創下超過6000萬元的成績,魏德勝的《賽德克巴萊》票房更是破6億元。因此,《那些年》的火熱,與臺灣本土電影重新興起的大環境有關。“《海角七號》、《艋舺》之後,臺灣電影的時代改變了。”在資深臺灣影評人麥若愚看來,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瘋狂地看臺灣電影,對臺灣電影的喜愛甚至超過好萊塢大片。

  《那些年》10月中旬登陸香港,入座率也幾乎100%。臺灣本土電影的出路,最終還是要走出臺灣,畢竟香港和大陸的市場廣闊。不過,《那些年》的成功,對於臺灣本土電影的未來又有多少象徵意義呢?像是《那些年》這一類的青春題材的電影,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導演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人,他們用近乎自傳式的筆法講故事,年輕觀眾與年輕導演之間有“共同的成長記憶”。也正因此,這類影片的成功也多少有些不可複製。(李煒娜)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劉海偉]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